劃篾、起底、編織、收口……一根小小的篾片、一根長長的藤條,在石柱自治縣魚池鎮山嬌村大連組萬書華的手中上下翻飛,不一會兒,一只造型精美的竹藤手工品便“誕生”了。
62歲的萬書華是萬氏竹藤手工編織第五代傳承人,從事竹藤編織近50年。13年前,他的右手臂受傷致殘,后妻子又因病致殘,但他仍然堅守和傳承著這項技藝,不斷推陳出新,讓傳統技藝煥發勃勃生機。2023年2月,他被評為縣級“優秀非遺傳承人”。
結緣編織癡心不改
魚池鎮盛產竹材和藤條。一直以來,當地群眾就地取材,編織各類生產生活用品,使得竹藤手工編織這門技藝得以延續。
一根篾片、一根藤條、一張凳子,是萬書華必備的“三大件”。或劈或劃、或拉或穿,篾片和藤條如兩根綠色的絲帶一樣輕盈。50年日復一日重復著相同的動作,一件件精美的竹藤制品見證著萬書華精湛的技藝。
“竹編和藤編是個精細活,很考手藝,一絲一毫都差不得。”萬書華介紹道,竹藤手工編織的基本功包括砍、鋸、切、剖、拉、撬、編、收,一名匠人要想有扎實的基本功,至少需要學習三年的時間。
初中畢業后,年僅16歲的萬書華在父親的指導下開始接觸竹編和藤編技藝,白天跟著下地干活,晚上點著煤油燈學習編織,編好后出售用于家庭開支。
竹藤編織是個技術活,更是個傷手的活。長年累月下來,萬書華的雙手全是編織時留下的傷痕。
“對我來說,竹藤編織不僅是一份補貼家用的活計,更是在傳承一項傳統技藝,它已經融入了我的生活,成為一種習慣。”萬書華對竹藤編織有著近乎癡狂的熱愛,群眾稱他是隱藏于民間的“竹林高手”。
身殘志堅推陳出新
然而,命運總是捉弄人。2011年,外出務工的萬書華在調整機械設備時,右手不慎卷入運轉的傳送滾筒中,導致右臂骨頭斷裂,整整住院了三個月。由于植入了鋼板和鋼絲,最終落下肢體三級殘疾。
“傳統手藝怎么才能走得長遠,讓更多人了解接受?”在家休養的日子,萬書華不斷琢磨。“之前編織的都是老百姓家里的日常用品,現在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很多時候這些東西都是用來作裝飾,產品必須更新換代才行。”
萬書華開始嘗試編織一些不一樣的產品,探索“竹篾片+野藤條+塑料帶+多色彩”技藝,并成立了萬氏竹藤手工編織作坊。
“竹片要分得又薄又細又勻,藤條要用原生態的并適當加工,再搭配不同顏色的塑料帶,才能好看好用。”說話間,萬書華拿起兩根細細的塑料帶,在一個紅白藍相間的小花背簍上一番穿、拉、扯、疊,便編成了兩條漂亮美觀的背帶。
巧匠出力作,件件是瑰寶。多年來,萬書華創新推出了手提包、小背簍、盤子、籃子、花盆等數十種產品,很受市場青睞。
2023年7月,萬書華的妻子馬勤香突發腦梗塞,雖緊急送醫治療,但還是留下了后遺癥,至今半身不遂,需要靠拐杖才能慢慢行走。萬書華不得不暫時放下手上的活。
傳承技藝弘揚非遺
“春夏的竹子不能砍,容易生蟲,采回來的藤條要浸泡、蒸煮、去皮,這樣做出來的東西才結實耐用。”不知不覺,萬書華的編織生涯走過了50年,這門技藝在他的手上達到爐火純青的境界,也摸索出一套自己的訣竅。
同村的譚其發、萬世成、張義學等人,經常上門向萬書華請教。只要有人來交流學習,他都毫不保留,一遍又一遍講解技巧。
萬書華(中)指導村民編織
“現在,我手把手帶出來10多個徒弟,孫子、孫女假期也跟著我學。”年過花甲,萬書華想盡自己的綿薄之力,讓這項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下去。
“我要活到老、學到老、做到老……”萬書華深知,隨著時代變化,大家對竹藤產品的需求不光是傳統的實用功能,需要融入更多現代元素。“在我有生之年,盡可能多推出一些新產品,讓這項技藝一代代傳承下去,讓人生如普通的竹藤一樣,綻放不一樣的光彩。” (通訊員 隆太良 鐘思佳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