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大早,在黔江區石家鎮清塘村衛生室醫生張超的診室里,就擠滿了前來看病問診的村民。
“自從衛生室有了心電圖機、心電監護儀、便攜式彩超診斷儀、電動頸腰椎牽引儀等設備后,村民看病再也不用到鎮衛生院去了。”張超說。
“自從我父親生病以來,每隔一段時間就要帶他去鎮上治療一次,來回一趟差不多30公里,車費(包車)100元,現在在村里就能做檢查,時間節約了,費用也節約了,病人還不折騰,像我們這樣的小村子,能有這么好的醫生和診療環境,心里感覺好溫暖。”一位剛剛做完治療的患者家屬由衷說道。
病人在“微醫院”接受檢查
“以前的清塘村衛生室,只有一個村醫,只能做量血壓、測血糖的簡單檢查,賣點常規藥品等。”正在坐診的鄒小松說。鄒小松是石家鎮衛生院院長,經歷和見證了這里的發展變化。清塘村原屬于滲壩鄉,撤鄉并鎮后,鄉衛生院被取締,只保留了村衛生室。今年2月,黔江區衛生健康委投入資金修葺完善原清塘村衛生室,5月作為石家鎮衛生院“分院”投入使用,承擔該鎮滲壩村、魚田村和清塘村片區基本醫療及公共衛生服務,解決了三個行政村3700余群眾就醫問題。
與過去明顯不同的是,提檔升級后的衛生室增加了內科、外科、中醫康復科等業務科室,由鎮衛生院長期派駐資歷較高、經驗豐富的醫護人員輪流坐診,常用藥品和診療設備也一應俱全。
村里沒有客運車,以前去鎮上看病走路要將近兩個小時才到,一去一回一天就過去了,更別提去50公里外的城區看病。可現在,衛生室不僅能看病,還能進行遠程診療、會診。
“來這里看病的,除了本地人,還有我們鄰縣鄉鎮的群眾,覆蓋人口6000余人。”鄒小松說,“分院”正式投入使用以來,實現門診(急診)3470余人次,住院340余人次,進一步下沉了基本醫療及公共衛生服務戰線,得到了村民一致好評。
一個個鄉村“微醫院”,一處處為民情懷。
“家門口有‘醫院’真好,看病再也不用東奔西跑了。”56歲的周姓村民說,她家住在離城區50多公里的黎水鎮新華村大山深處,前些年因腰摔傷后醫治不及時,落下了腰疼的毛病,每次犯病都要步行2小時去鎮上的衛生院理療,多年來往返折騰讓她苦不堪言。如今,和清塘村一樣,新華村也有了衛生院“分院”,她再也不用往返折騰了。
據了解,黔江區在體系建設、改革突破、責任落實上持續用力,通過“區聘鄉用”“鄉聘村用”機制,選派執業醫師、全科醫生到村衛生室工作,推動更多優質醫療資源下沉基層。目前,黔江區已有9個條件較好的衛生室除了承擔本村村民的日常診療工作,還作為鄉鎮衛生院“分院”,為周邊行政村的村民提供醫療衛生服務。
(記者 田丹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