濯水鎮雙龍村村民在查看石漠化地里的桑樹長勢(2022年5月6日)
一個個小小的蠶繭經過層層加工,拉出雪白晶瑩的絲線……12月25日,黔江區正綢陽工業園區絲綢公司車間里機器轟鳴,年關將至,工人們正加班加點,將這些絲線加工成絲綢及其相關產品,銷往海內外。
栽桑養蠶,抽絲剝繭,讓黔江各族群眾走上一條屬于自己的“絲綢之路”。這條“路”,曾經在黔江脫貧攻堅工作中作出了重要貢獻,如今又在鄉村振興的進程中,繼續發揮著它的重要作用。
回顧這條“路”,還得從治理石漠化土地說起。
石家鎮馬腦頂村通過石漠化治理后的桑園(2022年5月25日攝,無人機照片)
12月21日,村民在太極鎮李子村蠶桑基地給桑樹刷防蟲石灰水進行冬管
重慶是全國8個石漠化比較嚴重的地區之一,位于武陵山區的黔江以占全市石漠化總面積的42.8%,成為重慶石漠化土地主要分布地。在這片石漠化土地上,黔江人不斷治理,栽過烤煙、種過蔬菜、培育過食用菌……但都收效甚微。2011年,黔江區被列為重慶市新增巖溶地區石漠化綜合治理重點區縣后,發現桑樹在石漠化地里存活率高,其發達的根系能堵住巖縫,保持水土。于是,黔江區用桑樹點“石”成金,將石漠化治理與蠶桑產業發展相結合,實現增綠、增收兩不誤。
石家鎮馬腦頂村村民在給小蠶添加桑葉(2022年5月25日攝)
6月17日,絲綢公司生產車間工人將春蠶繭入庫(無人機照片)
經過十多年的發展,黔江區已在石漠化地里栽植桑樹10萬畝,成為重慶第一大蠶桑種植基地,土地的基巖裸露度由原來的60%以上降至30%以下,單位面積收入由原來的不足1000元提升到養蠶后的3000多元。2024年,黔江區蠶繭產量達到8萬多擔,蠶農綜合收入達10億元,蠶繭產量連續10多年位居重慶市第一。
與此同時,黔江區抓住“桑”機,延伸蠶桑產業鏈,圍繞繭絲綢和蠶桑生物兩大產業集群,引進多家龍頭企業建起絲綢工業園,把從當地農民手中收購來的蠶繭,加工成相關產品,銷往海內外,形成了集栽桑、養蠶、繅絲、織綢、服裝生產于一體的全產業鏈,近3年創匯超過4000萬美元。
11月24日,女工在絲綢公司生產車間進行絡絲操作
6月4日,女工在絲綢公司生產車間織綢
中國工程院院士向仲懷多次實地考察后認為,黔江在石漠化地里栽桑,實現了蠶桑產業和石漠化治理雙贏,為中國的石漠化治理提供了寶貴經驗。
靠著這條“路”,老百姓富了,大家由衷地感嘆:真是巖縫里“吐”出的一條新“絲”路啊。
(首席記者 楊敏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