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清,1996年8月出生,重慶市黔江區人,區政協委員、區中小企業發展服務中心主任、重慶市黔江區科技創新技術協會會長。
多年前,王清放棄了優渥的國企崗位,懷著對家鄉的熱愛,開啟返鄉創業之旅。在這條“新賽道”上,他勇于探索、不斷進取,在實現自我價值的同時,還發揮專業優勢,為企業解決在發展過程中遇到的每一個難題,幫助企業從小到大,由弱到強,實現創新發展。
開啟返鄉創業之旅
據了解,幾年前,王清從國企退出之后,他清楚地意識到,要創業必須要清楚方向、目的。憑借自身在國企的工作經驗,他將苗頭轉向創業孵化器這個行業。
但是創業路上總是鋪滿荊棘與坎坷,缺乏資金、缺乏資源、缺乏團隊的三缺問題成為了他最頭疼的問題,要想做好創業孵化這個行業,一定要有團隊、有資源才能夠干好,于是他便開始招兵買馬,尋找場地,歷經2個月的時間,他從單槍匹馬迅速集聚5個人的隊伍,并租用了1000平方米的創業孵化場地。
盡管將辦公場所配置做到了極點,但因為剛剛起步,并沒有多少企業愿意入駐,于是他便四處學習和請教,終于在2019年底通過孵化器的大力宣傳和政府部門的推介,迎來了第一批中小企業入駐。他還通過整合科技、人社、經信、商務、市場監管等部門的力量,將孵化場所面積由之前的1000平方米增至7000平方米,吸引了更多的有志青年和返鄉人員回到家鄉創業。
當好中小企業的“娘家人”
日前,記者見到王清時,他正在重慶景怡食品有限公司,與負責人一道交流,了解企業的生產經營情況,以及當前面臨的問題和困難,并結合相關政策,給出解決方案,為企業排憂解難。
通過交流了解,重慶景怡食品有限公司總經理向波表示,最大的感受就是,對他們中小企業的關心和支持更加具體、更加深入,尤其是在各項服務舉措上,既有政策扶持,又為他們找準了解決路徑,考慮得十分全面,干貨滿滿。
王清(右二)走訪中小企業
王清說:“目前我們所思考的,是如何在高鐵時代,從‘引鳳來棲’實現‘留鳳長棲’。這就要求我們在服務上更加緊跟時代步伐,企業發展的需求在哪里,我們的關注點就在哪里。所以我們正在做的,就是通過不斷走訪,收集企業的呼聲訴求,為他們順利駛入發展‘快車道’,提供更加精準的服務。”
對于王清而言,這樣的走訪調研早已是“家常便飯”,作為中小企業的“娘家人”,他深知,好的環境,能夠讓企業盡快生根發芽,茁壯成長。只有當好“服務員”,為中小企業打通堵點、難點,才能幫助他們更好地抵抗風雨,發展壯大。
通過與企業負責人面對面交流,王清感受到,不少企業在優化產業結構、培育新質生產力、推動轉型升級等方面,有著強烈的意愿。他說,這就要求用更多的專業服務,為企業的長期發展提供更加多元的支撐,比如說技術開發、搭建網絡平臺、解決技術瓶頸,以及實現科技成果轉化等。通過全流程問需問計,把服務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才能幫助企業做大做強。
為城市發展注入源源不斷的青春動能
王清始終堅信,自身創業是為了幫助更多人實現創業,結合自己在國企多年的工作經驗,王清發起成立的黔江區中小企業科技孵化園,作為渝東南地區唯一一家為中小企業提供信息、技術、創業、培訓、融資等服務的創業孵化器平臺,在相關部門的大力支持下,幫助有志青年和返鄉創業人員回到家鄉創業。
王清正在辦公
據王清介紹,截至2024年,孵化器平臺已經吸引了79家企業入駐,總體營收超過3.4億元,實現稅收670余萬元,帶動創業、就業人數近千人。通過線上孵化+成果轉化+實體產業的運營模式,僅用2年時間,就成功創建了國家級眾創空間和高新技術企業,孵化器營收增長25%左右。
據了解,截至目前,王清先后為渝東南片區2000多家中小企業提供服務。其中,300多家企業成為科技型企業,19家企業入選國家高新技術企業,13家企業創建市級專精特新企業,他所創建的孵化器平臺,成功獲得2個國家級創新創業平臺、8家市級創新創業平臺的資質認定。
隨著孵化體系日趨成熟,在王清的建議下,2018年,黔江區中小企業發展服務中心正式成立,通過引流和搭建橋梁,越來越多的孵化器內部企業和中小企業在他的幫助下走上發展“快車道”。在王清看來,被高鐵激活的黔江,民營經濟崛起之路將會越走越寬,奮楫渝鄂湘黔邊際區域中心城市建設,對于今后的發展,王清也有了更多的期待。
王清表示,隨著黔江全面融入國家“八縱八橫”高速鐵路網,我們要始終把企業放在“C位”,在孵化企業與服務產業同步推進的同時,繼續聚焦科創平臺、科技型企業、科技成果轉化等領域,推動創業帶動就業,釋放“人才紅利”潛力,真正形成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局面,為城市發展注入源源不斷的青春動能。
(記者 費玉瓊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