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提要:一家三代人的黨員,三代人的影像追逐者,用鏡頭記錄家鄉的發展和變化,累計拍攝30余萬張涉及家鄉自然山水、風土人情、特色產業等照片。這就是酉陽自治縣家喻戶曉的攝影師吳勝延老人一家,讓酉陽桃花源、何家巖村全國民俗文化攝影基地、酉陽青蒿、酉州烏羊、宜居茶、麻旺鴨等,均在這個“黨員世家”“影像之家”的鏡頭里定格成6個國家地理標志品牌。近日,記者采訪了他們。
一家三代黨員到場祝賀(右起吳勝延、李淑梅、吳雁、吳海龍)
愛好攝影???
用鏡頭記錄山鄉變化
吳勝延,男,1938年1月生,中共黨員,系酉陽縣委宣傳部退休干部。1959年,22歲的吳勝延從酉陽師范學校畢業后,進入酉陽報社工作,成為一名新聞攝影記者。當他第一次接觸新聞攝影時,從黑白膠卷里沖洗出的一張張照片讓他深深著迷,為此他對影像記錄也特別感興趣。次年盛夏,他懷揣夢想背著相機徒步到南腰界鄉,用鏡頭捕捉到新中國成立初期酉陽鄉村的原始風貌,包括田間地頭辛勤勞作的農民、土坯房前晾曬的苞谷粒、火炕灶邊紡織的大娘等畫面。60余公里的崎嶇山路,渴了飲山泉、餓了啃紅薯,他出色地完成攝影采訪。
吳勝延當年拍攝的花田梯田
“在那個膠卷彌足珍貴的年代,我用腳步丈量酉陽的每寸土地,用光影記錄酉陽的山鄉巨變。”吳勝延說,畫面中,有農業學大寨運動中的熱火朝天,通鄉公路建設的壯闊場面,農閑時村民們圍著篝火歡跳擺手舞等,成為上世紀六七十時代農村發展最生動的寫照。
1981年,吳勝延調至縣委宣傳部工作后,他仍堅持用相機記錄酉陽發展變遷,通過光影捕捉晨光穿透層層疊疊的梯田云霧、土家阿婆在青石板上晾曬剛剛收獲的花田貢米、古鎮屋檐下的大紅燈籠在暮色中輕輕搖晃等。
吳勝延當年拍攝的麻旺鴨
為了探索和發現大酉洞的秘密,吳勝延背著相機鉆進這個神秘洞穴。當鏡頭對準洞內垂懸的鐘乳石和蜿蜒的暗河時,他的手微微顫抖——這不正是陶淵明筆下的“世外桃源”嗎?這些照片后來成為申報桃花源國家5A級旅游景區的核心資料,讓酉陽桃花源從地方志里的傳說變成了現實中的仙境。
“家庭支部”???
一家三代6名黨員
一家三代人有6名黨員,左鄰右舍說他們一家可以成立一個“家庭支部”了。
吳勝延參加工作較早,一年到頭背著相機東奔西忙,把加入黨組織一事就推遲了。直到1991年,即將退休的吳勝延才正式加入中國共產黨。
吳勝延家,最早入黨的是他老伴李淑梅,已有67年黨齡。她于1959年參加工作,曾任酉陽縣銅鼓鄉婦女主任。1962年,回到龍潭鎮梅樹村務農。
吳勝延的長子吳雁,曾在武警部隊服役,在部隊入黨,立過三等功。在酉陽縣規劃資源局退休,是一名有著39年黨齡的老黨員。“次子吳鵬、兒媳馬潔都是中共黨員,他們現在四川省達州市工作。”吳勝延說,大孫子吳海龍,2011年11月在部隊入黨,黨齡有14年,祖孫三代有6名黨員。
吳勝延夫婦翻閱攝影作品
這個“黨員世家”,都在不同的年代、不同的單位,為黨和人民的事業,揮灑汗水,奉獻青春。
吳勝延自1997年退休后,他外出拍攝的時間就更多了,攝影的信心也更足了。每天起早摸黑,把主戰場轉到鄉村振興的新陣地上。
為拍攝花田鄉何家巖梯田,他凌晨四點打著手電攀爬滴水巖,膝蓋被荊棘劃得鮮血直流;為拍攝宜居茶萬畝茶園,他背著相機上坡下坎輾轉三個山頭;在青蒿基地里,他任由38℃高溫暴曬兩小時仍然堅持拍攝青蒿長勢。這些看似“自討苦吃”的堅持,最終凝聚成酉陽縣桃花源5A級景區、何家巖村全國民俗文化攝影基地、酉陽青蒿、酉州烏羊、宜居茶、麻旺鴨等國家地理標志品牌的六個創建基石。
“直到現在,縣里每當有重大節慶活動舉行,仍能看到吳老身背相機的身影。”酉陽攝影家協會主席田維祎說。近年來,吳勝延還自費出版了《酉州攬勝》《酉陽在改革中前進》《巴渝古鎮—龍潭》《走進土家苗寨》《中國土家擺手舞之鄉—酉陽》等宣傳畫冊。其中,由中國文聯出版社出版的《吾鄉酉陽》,記錄了酉陽60至90年代的社會變遷,作品被國內多部典籍收錄。
三代攝影???
影像之家的傳承密碼
三代人的黨員家庭,在當地就比較少見。而三代人的影像攝影就更難得了,把攝影藝術代代相傳,是吳勝延一家用影像對外宣傳家鄉的自然風光和風土人情唯一傳播工具。
多年的藝術追求,吳勝延先后被授予“中外著名攝影師”“中國攝影藝術終身成就藝術家”等榮譽稱號。他出版的《酉州攬勝》《酉陽在改革中前進》《巴渝古鎮—龍潭》《走進土家苗寨》《中國擺手舞之鄉—酉陽》《吾鄉酉陽》等多部宣傳酉陽的畫冊,受到文藝界人士的廣泛贊譽。原中國文聯副主席、中國美術家協會主席劉大為為其作序,中央電視臺也曾對他的創作事跡進行了18分鐘的專題報道。
翻閱往年作品
老人的長子吳雁,現為重慶市攝影家協會會員。2001年當選為酉陽縣文聯委員、酉陽攝影協會副會長。攝影作品先后發表在《人民日報》《風景名勝》《中國國土資源報》《中國房地產報》《中國市容報》等國家級新聞媒體。2004年8月,加盟新華社“中國圖片總匯”,系酉陽縣第一個與新華社“中國圖片總匯”的簽約攝影師。
老人的二女婿馮學杰,現為酉陽攝家協會會員。外孫陳琪,現為酉陽縣融媒體中心視頻欄目記者。
在吳勝延的書房里,祖孫三代人的攝影作品陳列成時光長廊:父親拍攝的酉陽土家族苗族自治縣成立慶祝大會的火熱場景,吳雁記錄的群眾自發抗洪搶險的感人畫面,馮學杰用無人機航拍的新縣城高速發展的壯麗全景,陳琪用數字記錄新時代酉陽發展新故事,將酉陽的滄桑巨變濃縮成了一部酉陽飛速發展的光影史詩。
如今,吳勝延依然保持著清晨散步拍照的習慣。雖然端相機的手沒有以前穩了,但他仍自信滿滿,學會了用手機拍攝短視頻。他說:“只要手還能按動快門,我就要把家鄉的美景傳遞到全國和全世界更遠的地方。” (記者 李詩素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