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吃桑葉吃“餅干”
黔江區試點全齡人工飼料養蠶獲得成功
(記者 田丹 文/圖)養蠶不靠桑葉,而是全程使用飼料。近日,黔江區試點全齡人工飼料養蠶獲得成功,并在武陵山區率先進行生產應用,這種養蠶新模式,有望實現全年不間斷養蠶。
4月2日上午,記者在黔江區濯水鎮看到,今年第一批家蠶進入三齡期,蠶房里,密密麻麻的蠶寶寶布滿了蠶箔,正在大飽口福。不過,它們吃的并不是桑葉,而是人工合成的飼料。
據國家蠶桑產業技術體系崗位科學家趙愛春介紹:“我們飼養這些家蠶所用的人工飼料,包括桑粉、玉米粉、復合維生素等多種成分,經過反復試驗配制而成,它的外形大家看就像餅干一樣,能夠取代桑葉,為不同齡期的家蠶,提供生長發育所需的養分,幫助它們健康生長。以這批正處于三齡期的家蠶為例,我們飼料養蠶和傳統的桑葉養蠶相對比,如果我們用飼料養蠶,只需要喂養一次。而我們傳統的用桑葉養蠶,它就需要每天去摘桑葉,每天至少喂三次以上。所以說,我們用飼料養蠶,相對于桑葉養蠶的話,可以節約大量的勞動力,勞動效率可以提高三倍以上。”
據了解,傳統的桑葉養蠶容易受到季節等因素限制,而全齡人工飼料養蠶期間,不需要喂食桑葉,全程用飼料喂養。目前,這間蠶房一共飼養了3張家蠶,每張家蠶每天只需投喂2公斤左右的人工飼料。
黔江區蠶業管理總站高級工程師高波告訴記者:“人工飼料養蠶,每個齡期只需要給一次飼料,就能夠滿足家蠶的生長需求。此外,人工飼料的營養配比更加均衡,家蠶在食用人工飼料后,發育比較整齊,幾乎不會出現病原菌侵擾和中毒癥狀,在生產環節上,大大減少了養蠶的工序,提高了成功率。”
在過去,使用人工飼料共育的小蠶,在進入三齡期后,仍然要喂食桑葉,才能發育成為大蠶。從2020年起,黔江區在西南大學、重慶市蠶業總站、重慶市蠶科院等科研機構的支持下,積極探索全齡人工飼料養蠶,在蠶種選育、飼料配方、智能化飼養設備和技術等方面持續開展試驗,于近日獲得階段性成效。
“這是全齡人工飼料養蠶首次在武陵山區實現生產應用,和傳統桑葉養蠶相比,全齡人工飼料養蠶擺脫了季節、氣候、外部環境等因素的限制,有助于實現養蠶的規模化、集約化,節約的成本,可以用于擴大養蠶規模,增加科技研發投入。從生產效益來看,全齡人工飼料養蠶的單張產繭量、結繭率和繭絲質量,接近全齡桑葉育蠶。”重慶市蠶業總站副站長余華獻告訴記者。
依托國家蠶桑產業技術體系,目前,黔江區已在8個鄉鎮陸續試點全齡人工飼料養蠶,以科技助力蠶桑產業提質增效。下一步,黔江區將把家蠶的全齡人工飼料養蠶技術,逐步推廣到更多地區,有效增加春冬養蠶批次和養蠶量,實現全年不間斷養蠶聯農帶農,增加蠶桑產業的綜合效益,助力傳統農業轉型升級、跨界發展,為鄉村振興賦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