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江區中塘鎮與咸豐縣大路壩鄉協同開展垃圾分類宣傳活動
近年來,黔江區聚焦建立垃圾分類跨區域共建共享機制,充分發揮自身優勢,積極探索與毗鄰湖北省縣域協同合作,“硬核”推進垃圾分類治理,主動打破區域“壁壘”,協同破解治理“難題”,帶動毗鄰區域垃圾分類治理實現“加速跑”。
黨建引領聚合力
結對互助同促進
以黨建引領為紐帶,與毗鄰湖北省咸豐縣鎮村建立結對共建工作機制,發揮毗鄰區域樞紐作用。通過組織中塘鎮勝利村、咸豐縣唐崖鎮、大路壩區工委轄區的村(社區)開展支部主題黨日活動和黨員志愿服務共建等活動,建立起定期經驗交流機制,共商治理策略,推動兩地垃圾分類治理形成強大的合力。兩地充分利用紅色資源優勢,結合垃圾分類主題開展共建活動,常態化開展“黨建+”村(社區)宣傳、“黨建”+校園培育等活動,推動兩地垃圾分類工作互聯互動、雙向促進。并不定期組織雙方黨員干部深入開展聯學共學,共同組建青年黨員志愿服務隊,建立長效服務機制,定期開展垃圾分類宣傳活動,切實將結對共建合力轉化成垃圾分類治理能力。
通過黨建引領的結對共建工作機制,兩地黨組織開展支部主題黨日活動、黨員志愿服務共建等活動5次。這些活動不僅加強了兩地黨員之間的交流與合作,也為垃圾分類治理工作提供了有力的組織保障。
在兩地黨員的帶動下,以及基層黨組織之間定期開展交流活動,共商垃圾分類治理大計,越來越多的居民積極參與到垃圾分類工作中來。村社之間相互學習、相互協作,共同開展垃圾分類宣傳和實踐活動,累計開展交流活動6次,居民對垃圾分類的知曉率和參與率顯著提高。
聯動協同促效能
跨界治理共提升
黔江區充分利用其中心城市的基礎設施優勢,針對湖北省部分毗鄰縣域末端處置設施不足的問題,積極推動建立與毗鄰地區垃圾分類處理設施共享互用、垃圾協同治理機制。如在垃圾處理設施的使用上,雙方打破行政區劃限制,合理調配資源,推動生活垃圾跨區域協同處理,不僅解決了毗鄰縣域垃圾處理的難題,同時也提高了黔江區垃圾處理設施的利用率,實現了互利共贏。
黔江區在建立垃圾處理全鏈條協同機制上,重點圍繞其他垃圾、廚余垃圾處理,聯動抓好垃圾收集、運輸、處理各環節,形成了“跨界收集、跨界運輸、跨界處理”的垃圾處理新格局。
目前,黔江區生活垃圾焚燒發電廠、廚余垃圾處理廠發揮了重要的協同處置作用,日均協同處置湖北省咸豐縣、來鳳縣等其他垃圾100余噸、廚余垃圾20余噸。與協同治理之前相比,其他垃圾處理量增加了56%、廚余垃圾處理量增加了22%,有效緩解了毗鄰縣域垃圾處理壓力,同時也保障了區域內的環境衛生。
通過垃圾分類處理設施共享互用機制,黔江區的垃圾處理設施利用率得到顯著提高。黔江區生活垃圾焚燒發電廠的利用率較之前提高26%,廚余垃圾處理廠的利用率提高了13%。這不僅充分發揮了設施的作用,也為黔江區帶來了一定的經濟效益,降低了單位垃圾處理成本,實現了資源的優化配置。
打造示范樹樣板
多元一體齊參與
依托中塘鎮與湖北省咸豐縣毗鄰的區位優勢,黔江區著力打造中塘鎮勝利村垃圾分類主題村。以村居原始風貌為主體,巧妙地將垃圾分類作為主題元素,與西蘭卡普、擺手舞等民族文化和本地農產品、旅游等產業發展相融合,讓村民在積極參與垃圾分類的同時,充分激發鄉鎮發展新活力。
建設垃圾分類主題橋、文化長廊、房屋外立面主題彩繪等富有創意的方式,將垃圾分類知識生動形象地展示在村民和游客面前。同時將村委會設為垃圾分類宣教點進行改造,設置了墻繪展示區、兩網融合展示區、變廢為寶藝術展區、游戲體驗區四個展示區,讓其成為推進垃圾分類治理的重要宣傳陣地。
如今,黔江區中塘鎮勝利村垃圾分類主題村成為了區域內的一張亮麗名片。
通過建立墻繪展示區、兩網融合展示區、游戲體驗區、變廢為寶藝術展區等方式,讓人們熟練掌握垃圾分類知識,受到了兩地群眾廣泛好評。
目前,黔江區中塘鎮勝利村垃圾分類主題示范村,已成為鄉村引領綠色生活的新風尚,越來越多的居民自發加入垃圾分類工作中來,成為宣傳者、踐行者、推進者,共同推動和美鄉村建設。同時,通過“渝鄂同行”垃圾分類協同治理,黔江區在垃圾分類治理區域合作、資源互補等方面也取得了顯著成效,為跨區域垃圾分類治理提供了有益的借鑒和示范。
(記者 李詩素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