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武陵山脈的褶皺里、在阿蓬江與黔江的交匯處,我的家鄉黔江靜靜地鋪展著她的生命畫卷。這座被群山環抱的小城,沒有大都市的喧囂浮華,卻有著自己獨特的呼吸節奏與生命韻律。50萬勤勞善良的土苗兒女,編織著她的生命史詩。
黔江的生命力,首先體現在她與自然的和諧共生中。清晨,當第一縷陽光灑向城區,小南海的水面泛起粼粼波光;傍晚,濯水古鎮的吊腳樓倒映在阿蓬江中,與緩緩流動的河水共同訴說著千年的故事。這里的土家族、苗族同胞世代傳承著“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生存智慧,他們不在自然面前逞強,而是學會了傾聽大山的呼吸,順應河流的節奏。在黔江人眼中,每一座山峰都有靈性,每一條溪流都有語言,這種樸素的生態哲學讓黔江在現代化浪潮中依然保持著青山綠水的容顏。
黔江更是一座由無數普通人共同書寫的人文之城。風雨廊橋上,老人們在棋盤上運籌帷幄;解放路街道,商販們的吆喝聲此起彼伏;中小學的教室里,孩子們的讀書聲朗朗入耳。這些看似平凡的日常場景,實則是城市生命力的真實脈動。
我常想起鄰居張大爺,他三十年如一日在小區門口賣著黔江特色的綠豆粉。那口濃重的鄉音和始終如一的味道,成為了多少游子心中最溫暖的鄉愁記憶。還有我小學的語文老師,她用帶著黔江口音的普通話為我們講解唐詩宋詞,讓我們第一次感受到語言之美。正是這些普通人的堅守與熱愛,讓黔江這座城市有了溫度與深度,他們的故事或許不會被寫入地方志,但已經融入城市的血脈之中。
山水鐘靈毓秀,地質遺跡豐富多元,黔江還是“白堊紀之城”。黔江恐龍化石距今約8000萬年,是目前西南地區唯一的白堊紀恐龍化石集中埋藏地,也是西南地區目前已發現年代最晚的恐龍化石。當前,黔江正處于建設“渝鄂湘黔邊際區域中心城市”的關鍵期。“恐龍+文旅”既是黔江差異化發展的重要抓手,更是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生動實踐!我們堅信,隨著高鐵時代的即將到來,以“恐龍+文旅”為突破口的這張獨具特色的文旅品牌,必將吸引更多游客前來打卡體驗。
特別令人自豪的是,我們新華小學跳繩隊四次登上央視春晚的舞臺,在世界跳繩錦標賽上斬獲八枚金牌,讓“黔江”這個名字在體育競技的舞臺上閃閃發光。這些來自大山里的孩子們,用一根普通的跳繩,跳出了令世界驚嘆的中國速度。他們的成功不是偶然,而是黔江人堅韌不拔精神的生動體現。在訓練場上,他們一次次摔倒又爬起;在比賽場上,他們用默契的配合演繹著團隊的力量。當他們在春晚舞臺上整齊劃一地完成高難度動作時,全世界看到的不僅是一場精彩的表演,更是一個小城追夢的執著與拼搏。這些跳繩少年就像黔江的阿蓬江一樣,看似平靜卻蘊含著驚人的力量,他們用汗水和獎牌證明:大山里的孩子同樣可以站上世界的巔峰。
在時代變遷的大潮中,黔江既保持著傳統的韌性,又展現出開放的胸懷。高速公路、機場、高鐵的先后建成開通,讓這座曾經閉塞的小城與外界緊密相連,但黔江人并沒有在現代化進程中迷失自我。土家擺手舞依然在廣場上熱情綻放,黔江雞雜等特色美食在創新中保留著傳統風味,方言俚語仍在街頭巷尾生動流傳。特別令人感動的是,當城市擴建需要拆遷老街時,政府沒有簡單地一拆了之,而是精心保留了濯水古鎮的風貌,讓歷史與現代得以對話。這種既擁抱變化又守護根脈的智慧,正是黔江最珍貴的城市品格。她告訴我們,發展不一定要以斷裂傳統為代價,進步可以與記憶同行。
站在觀音崖上俯瞰黔江城,我常常思考:什么是家鄉?家鄉不僅是出生地的地理坐標,更是一個人的精神原鄉。黔江或許沒有震撼世界的奇觀,沒有名揚四海的人物,但她用自己獨特的方式詮釋著生命的意義——在與自然的對話中找到平衡,在平凡生活中創造價值,在傳統與現代之間架起橋梁。從默默無聞的山區小城,到培養出世界冠軍的跳繩之鄉,黔江正在書寫著自己的傳奇。這座小城教會我,偉大不必驚天動地,堅持本真即是永恒。
沒有華麗的辭藻,卻有著最動人的真實。黔江,這座武陵山腹地的小城,正以她沉靜而堅韌的方式,書寫著一部小城史詩,也書寫著土家苗寨的生命史詩……
新華小學六年級(5)班 張熠桐
指導老師 郭艾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