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云海
為進一步豐富群眾精神文化生活,倡導徒步健康生活方式,提升石會市級鄉村振興示范鎮建設成果,探秘石會千年歷史文化,領略武陵仙山、羽人煙鬟生態之美,由黔江區石會鎮人民政府主辦的“心靈石會·徒步黔江”探秘武陵仙山文化之旅活動將于5月17日正式啟動。走進武陵仙山,山中的一處一景,一草一木,就會在你的眼前呈現。
武陵仙山中遺跡多
武陵仙山,位于黔江區石會鎮,距離黔江城區26公里。這里的宗教始自漢唐,盛于明清,清代曾與貴州梵凈山、四川峨眉山齊名。武陵山佛、道、儒三教并存,極盛時廟宇廣布,寺僧數百,香火旺盛。
武陵山風光
武陵仙山上的真武觀、香山寺、觀音閣、天子殿、川祖廟、蓮峰寺,以及朝山大道上遍布的小廟,充分體現了巧奪天工的建筑藝術。現僅存香山寺、天子殿主殿、真武觀山門等遺址,從中依然可以看到當年的宗教盛況。
香山寺坐落于武陵仙山主峰腳下,為香客朝拜武陵仙山的第一站,供朝山香客沐浴、靜心和休息,因此又名接官殿。據史料記載,香山寺始建于唐朝伍德年間(621年),清道光年間(1821年)重建。雖歷經劫難,但寺院主體得以保存。香山寺經修葺后,于2002年恢復開放。
香山寺呈大四合院結構,院內石壩前低后高分兩層,共長約60米,寬約40米。圓通殿、彌勒殿分別位于中軸線兩端,兩側有藥師殿、地藏殿等殿堂及寮房上百間,其觀音圣像、藥師佛圣像均為清代銅鑄像,古樸莊嚴。
相傳,從石會鎮文匯河進來的這一片,原來皆屬武陵山寺廟所有,糧食豐收后全部儲存在香山寺,然后再分配到各個寺廟去。寒冬來臨之際,真武觀的長老和大部分和尚都下山到香山寺居住,以御寒冷。當年寺廟所轄地域面積達1200余畝,要打3000擔谷子、2000擔玉米,佃戶達70多家。
屹立百年天子殿
天子殿遠景
在武陵仙山景區的山上,一座造型奇特、質地古樸的建筑歷經風雨,屹立百年,它叫天子殿。相傳,因永樂年間明成祖朱棣駕臨武陵山真武觀后,住宿于天子殿而得名。中間為正殿,塑佛祖釋迦牟尼像,兩邊為廂房,塑十八羅漢,前廳為靈官殿,塑兩個靈官菩薩。天子殿的和尚由真武觀委派,負責香客燒香、洗臉及食宿。
“武陵古剎”真武觀
明萬歷四十年(1612年),黔江知縣楊再棟責成僧人清園來武陵山主峰修建了真武觀。清雍正七年重建,乾隆十八年、嘉慶三年、同治五年先后修繕,1962年被撤除,額書:武陵古剎。這一觀一剎,將大慈大悲的佛家和清靜無為的道家有意無意地融合在一起,成武陵山宗教勝地的一大特點。晚清時期,張之洞途經武陵山,在真武觀正殿捐設沖天殿,塑供馬援像。
老窖溪水庫一角
清《酉陽州志》中記載的真武觀,寺僧恒達數百人,常住半足,向數年一啟戒壇,遠近緇流,奔赴不絕,香火之盛,殆甲全州。
據了解,當初的寺廟修在峰頂平臺上,四周用石條延伸出去,整整125間木質結構的樓房懸空建筑,住了幾百名寺僧。北面的房間離地300米,潑一盆水出去瞬間成云成霧。南面的房間離地也有50多米,相當于十幾層樓高。到最后蓋瓦時,因低頭是深不見底的山谷,工匠無不心驚,等大霧彌漫才敢上房頂。月白風清的夜晚,大霧彌漫時的白晝,看上去整個樓閣懸在空中,若隱若現,如詩如畫。正殿內有沖天殿,高出正殿好幾米,上面安放一盞油燈,到夜間方圓幾十里都能見到,當地還有老年人記得那似和天上星斗交談的燈光。
羽人煙鬟甲天下
羽人山位于武陵山對面,又名相公嶺。山勢秀麗,綿亙數里。山頂上,奇峰異石,姿態萬千,恰似一幅群仙赴會圖。在當地,素有“若到武陵山,必到羽人山,羽人煙鬟甲天下”的說法。
武陵奇峰
遙望羽人山,煙霧縈繞,山巔群峰宛如一個個長袖善舞的飛天仙女,在云朵里翩躚。
羽人山原名老人山,后來“羽人煙鬟”的美景被詩人們所稱道后,才改為“羽人山”。
據相關史料記載,公元1872年深秋,晚清洋務名臣、時任四川學政的張之洞去酉陽州主考,途經黔江,慕名拜山。他沿著陡峭的石梯奮力攀爬,到了位于主峰的真武觀山門外時,回首來路,只見羽人山霧雨濛濛,煙云繞樹。張之洞迎風而立,衣裾飄飄,面對著叢林漠漠,寒山凝碧,吟詩贊曰:“尚愛此山看不足,每逢佳處輒參禪。”感謝上蒼安排他與武陵仙山有了一場美麗的邂逅,讓他有機會為武陵仙山描摹了一山靈氣,一山禪意。
值得一提的是,清道光三十年,時任黔江知縣的河南人氏王爾鑒,每次游覽羽人山后都會詩興大發。留下了“武陵花雨深,羽人秀峰起”、“蹁躚羽人山,向我頻引領”等詩句。
活動提示:
活動設置休閑徒步路線(含親子體驗線路)和競速徒步路線。
休閑徒步路線(全程約12KM):老窖溪水庫——石會鎮農產品展示展銷中心、石會鎮三岔河——香山寺——黃家大院——中元村。
競速徒步路線(全程約3KM,3000級臺階高強度路段來回):老窖溪水庫——石會鎮農產品展示展銷中心——石會鎮三岔河(在本處乘車前往香山寺)——武陵天梯3000級臺階至真武觀——武陵山森林管護站——天子殿。
(記者 譚鵬)(圖片由石會鎮人民政府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