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民正在施肥
5月20日,記者走進黔江區新華鄉大田社區的百合種植基地看到,連片的百合郁郁蔥蔥,長勢喜人。村民們正忙著除草、施肥,一派繁忙景象。近年來,新華鄉通過引進外地投資人規模化種植百合,探索“流轉+務工”模式,不僅盤活了閑置土地,還帶動群眾增收致富,走出了一條特色產業助力鄉村振興致富路。
土地流轉激活資源
群眾增收有保障
過去,新華鄉大田社區、梨子村、艾子村等地由于青壯年勞動力外出務工,不少土地撂荒。如何讓閑置土地煥發生機,成為當地政府思考的問題。近年來,新華鄉通過招商引資,引進外地投資者發展百合產業,以350元/畝的價格流轉土地800余畝。
“以前種玉米、紅薯,一年到頭掙不了多少錢,現在土地流轉出去,每年有固定收入,還能在家門口打工,收入比以前高多了。”大田社區居民王大姐笑著說道。據統計,僅土地流轉一項,當地群眾每年可增收28萬元,有效盤活了閑置土地資源,讓村民吃上了“定心丸”。
“這種‘流轉+務工’的模式,有效降低了群眾‘靠天吃飯’的風險,讓他們直接從產業發展中獲得了實實在在的收益。”新華鄉分管產業發展的黨委副書記龔節華說。
科學種植打造示范
百合產業提質增效
為了確保百合產業高質量發展,新華鄉在大田社區打造了200畝高標準百合種植示范片,采用科學化、規范化的種植技術,從選種、育苗到田間管理,全程按照現代農業標準執行。
“我們選用優質百合種球,采用滴灌技術,精準控制水肥,確保百合品質。”基地技術負責人介紹。通過科學種植,新華鄉的百合不僅產量穩定,而且品質優良,市場競爭力顯著提升。
據介紹,新華鄉種植的百合屬鮮食、藥用兩用品種,采用了科學的種植技術,如輪作、套種等,提高了土地的利用率和產出率。同時,當地還積極推廣綠色防控技術,大量減少農藥使用量,保證了百合品質。目前,新華鄉的百合產品暢銷上海、安徽、重慶主城及周邊省市,部分還通過電商平臺走向全國市場。在正常情況下,畝產值能實現2萬元以上。
“流轉+務工”雙收益
村民生活更紅火
百合產業的發展不僅讓村民通過土地流轉獲得租金收入,還提供了大量就業機會。土地整理、栽種、管護、采收等環節都需要勞動力,這為周邊村民提供了穩定的務工渠道。
“我在這兒干活,一天能掙100多元,一年算下來能多賺3000多元,還不耽誤照顧家里。”艾子村村民李大爺滿意地說。據統計,百合產業已帶動周邊200余名群眾就近務工,人均年增收3000余元。這種“流轉+務工”的模式,既降低了傳統農業“靠天吃飯”的風險,又讓村民實現了“家門口就業”,收入更加穩定。
優化營商環境
助力產業可持續發展
百合產業的成功,離不開新華鄉政府對營商環境的持續優化。近年來,新華鄉積極做好招商引資工作,為企業提供政策支持、技術指導和市場對接服務,確保企業“引得來、留得住、發展好”。龔節華表示,新華鄉將持續做好轄區招商引資工作,不斷優化營商環境,為轄區企業提供全方位的服務與支持,吸引更多優質項目落地生根。
“鄉里經常來基地走訪,幫忙協調用水、用電問題,還聯系農技專家指導種植,服務很到位。”百合種植基地負責人說。下一步,新華鄉計劃擴大百合種植規模,探索深加工路徑,提升產品附加值,同時結合鄉村旅游,打造“百合觀光+采摘體驗”農旅融合模式,進一步拓寬群眾增收渠道。
一朵百合,富了一方百姓。新華鄉通過發展百合產業,不僅盤活了土地資源,還帶動了村民就業增收,探索出了一條適合山區特色的產業發展之路。
(記者 譚登帆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