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黔江區將“四好農村公路”建設作為鄉村振興的重要抓手,累計投入資金超20億元,新改建農村公路1800余公里,實現全區鄉鎮、行政村100%通硬化路,徹底改變了武陵山區“山高路遠、出行艱難”的舊貌。
黑溪鎮“四好公路”一角
從泥濘小道到瀝青公路,從“肩挑背扛”到物流暢通,一條條“民心路”不僅打通了鄉村發展的“最后一公里”,更成為農民致富的“增收路”。黔江創新推行“路長制+智慧養護”模式,農村公路優良率提升至92%,并依托便捷路網發展特色產業、鄉村旅游和農村電商,帶動農產品銷售額翻倍增長。如今,黔江的“四好農村路”已從交通工程升級為致富工程,為鄉村振興注入強勁動能。
建好“民心路”
十年織密鄉村路網,天塹變通途
黔江區地處武陵山區,山高谷深,交通曾是制約發展的困難。10年前,許多偏遠村莊僅靠泥濘小路與外界相連,農產品運不出,游客進不來。“晴天一身土,雨天兩腳泥”是當地村民的無奈寫照。
2013年起,黔江區將“四好農村路”建設列為頭號民生工程,累計投入資金超20億元,新改建農村公路1800余公里,實現30個鄉鎮街道、219個行政村100%通硬化路。最具代表性的是海拔1200米的五里鎮胡家壩村,一條蜿蜒20公里的盤山公路徹底結束了村民“肩挑背扛”的歷史。村民老楊感慨:“以前賣一頭豬得請4個壯勞力抬下山,現在貨車直接開到家門口!”
一條條公路不僅打通了地理阻隔,更連起了民心。區交通部門工作人員介紹,在路線規劃階段,政府廣泛征求村民意見,“路修到哪里,群眾說了算”,真正讓農村公路成為“民意路”“連心路”。
管護“品質路”
智慧化+長效化,破解“重建輕養”難題
“路修好了,如何管長遠?”黔江區創新推行“路長制+智慧化”管理模式,為全區農村公路配備三級路長487名,并安裝智能監測設備300余套。在區公路應急指揮中心,大屏幕實時顯示各路段車流量、邊坡穩定性等數據,工作人員輕點鼠標就能調度養護資源。
金溪鎮長春村的一段臨崖公路曾因暴雨頻發塌方。2022年,區里投入500萬元實施邊坡加固,并加裝位移傳感器。村干部說:“現在手機能收到預警信息,再也不用半夜冒雨巡查了。”此外,全區還組建了56支專業養護隊,開發護路員公益崗位1200余個,既保障了道路常態管護,又帶動了低收入群體就業。
數據顯示,黔江農村公路優良中路率從2013年的65%提升至2023年的92%,養護考核連續5年位居重慶市前列。交通運輸部調研組曾稱贊:“這里的農村公路管護水平不輸城市道路!”
運營“致富路”
路通產業興,山貨出山門庭若市
路暢業興,黔江區深諳此理。隨著“四好農村路”的延伸,特色產業如雨后春筍般涌現。在太極鎮,30公里產業環線串聯起5000畝蠶桑基地,每年帶動農戶戶均增收1.2萬元;沙壩鎮依托旅游公路發展民宿集群,2023年接待游客量較修路前增長15倍。
最生動的案例莫過于鵝池鎮方家村。這個曾經的空心村,如今因一條6米寬的瀝青路變身“網紅打卡地”。有的村民返鄉開辦農家樂,將土家臘肉、野生菌通過電商銷往全國,“去年營業額突破80萬元,這在過去想都不敢想!”目前,全區農村物流網點覆蓋率達100%,2023年農產品網絡銷售額同比增長210%。
“公路+產業+電商”的融合模式,讓黔江入選全國農村物流服務品牌。區交通運輸部門相關負責人表示:“下一步將推動‘四好農村路’與鄉村旅游、現代農業深度耦合,讓更多百姓吃上‘生態飯’。”十年耕耘,一條條“四好農村路”正化作鄉村振興的“金絲帶”,托起武陵山區的共富夢。
(記者 譚登帆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