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記者 蔡肖霞 文/圖)近來,黔江區9萬多畝高山油菜進入成熟收獲期。在連片的丘陵山區高標準農田里,農業機械成為了油菜收割的主力軍。
在黑溪鎮改革村,層層疊疊的油菜田依山勢鋪展,微風中,沉甸甸的油菜莢隨風搖曳,枝頭低垂。村集體種植的1000多畝高山油菜正值適宜收割期。據氣象預報,端午假期可能迎來持續降雨,若不及時收割,將影響油菜籽的品質和產量。為了不誤農時,村里委托供銷合作社調來了適宜丘陵山區作業的收割機,并下單了農業社會化服務。“以前人工收割油菜,每畝需要兩個人勞作一天,每人工資100多元,若遇到雨天,損失很大。”黑溪鎮改革村黨總支書記向業陽說,“現在機器收割,一臺機器一天能收割30到50畝,大大節省了時間,且幾乎沒有浪費。”
近年來,黔江區通過丘陵山區高標準農田建設,鼓勵中小型農機下田作業,并依托供銷合作網絡,為農戶提供“種、管、收”全程農業社會化服務。在黑溪鎮改革村,為丘陵山區量身定制的收割機馬力全開,在田間來回穿梭,將一株株油菜盡收囊中(如下圖)。油菜籽經脫粒、篩選后,秸稈直接粉碎還田。“油菜特殊,同一株上成熟度可能不同,為避免菜籽掉落損失,我們接單后,會根據地塊和壟寬調整收割機割幅,降低機收損失率。”重慶市農業生產資料集團鑫穗豐有限公司農服部負責人譚又豪說。
區供銷合作社合作經濟指導科科長劉雅歆介紹,今年,依托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高峰期有100余臺農機助力農戶搶收油菜,每畝為農戶節約400元左右生產成本,實現了降損增效,讓1000余戶缺設備、技術、勞動力的家庭直接受益。
據了解,黔江油菜播種面積常年穩定在16萬畝。近年來,依托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推廣精量播種、壟作壟收、宜機化改造等技術,經理論測產和實割實收,油菜畝均產量由過去的120公斤提升至今年的125公斤左右,總產量超2萬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