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場以“自然科學·文化探索”為主題的研學游活動在秀山自治縣涌洞鎮川河蓋景區圓滿落幕。活動圍繞“地質科考+紅色教育+非遺體驗”三大核心,吸引了百余名師生參與,成為當地探索“文旅+教育”融合發展模式的創新樣本。
資源整合,打造沉浸式研學課堂
本次活動充分利用川河蓋獨特的自然與文化資源,精心設計了三大主題課程。在“地質奧秘探秘”環節,地質專家引領學生近距離觀察億萬年魚化石標本,通過互動觸摸,讓抽象的地球生命演化史變得直觀可感。
“孩子們親手觸摸化石的那一刻,眼中閃爍的是對科學最真摯的熱愛。”帶隊教師吳勇感慨地說。
在“紅色文化浸潤”課程中,學員們通過向川河蓋戰斗紀念碑敬獻花籃、參觀革命紀念館等活動,沉浸式體驗紅色歷史。“革命先輩的英勇事跡讓我明白,今天的幸福生活來之不易。”參與學生李萌在采訪中表示,這種“行走的思政課”比書本知識更加震撼人心。
“此次研學游不僅是一堂生動的自然與人文課程,更是我們推動文旅融合、助力鄉村振興的重要實踐。”涌洞鎮副鎮長唐歡說,未來將進一步深化“三位一體”研學模式,整合川河蓋地質文化、紅色教育基地、非遺工坊等資源,開發標準化研學課程體系,使川河蓋成為青少年成長的“第二課堂”。
多方點贊,研學游激發鄉村活力
秀山縣職教中心的伍老師評價道:“研學游將課堂延伸至山水之間,實現了知識學習與價值引領的雙重提升。”
家長代表趙女士也表示:“孩子回來后主動翻閱地質書籍,還教我們辨認化石類型,這種變化令人欣慰。”
帶隊老師竇鼎豪更看重活動的長遠價值:“研學不僅僅是一次性的游覽,更是在孩子們心中播下探索自然、傳承文化的種子。”
鄉村振興,文旅融合的“涌洞路徑”
作為曾經的偏遠鄉鎮,涌洞鎮正通過“文旅+教育”模式探索鄉村振興的新路徑。唐歡介紹,未來該項目將通過接待研學團隊,帶動周邊民宿、餐飲等產業增收。“我們不僅要讓川河蓋的風景‘走出去’,更要讓研學經濟‘留下來’,成為鄉村振興的持續動力。”
鄉鎮文旅融合并非簡單的資源疊加,而是要深入挖掘當地文化基因,構建起具有辨識度的文旅IP體系。這場融合科學探索、文化傳承與紅色教育于一體的研學實踐,不僅為鄉村振興注入了新活力,更探索出了一條“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的發展新路徑。隨著研學路線的不斷拓展和課程的持續優化,涌洞鎮將成為青少年探索自然奧秘、傳承文化根脈的熱門研學目的地,推動當地經濟與文化的協同發展。
(記者 姚華順 通訊員 楊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