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黔江區婦幼保健院的婦科內分泌門診里,總能看到一個忙碌的身影,她步履匆匆,目光堅定;她輕聲細語,卻充滿力量。她就是張春華,一位用仁心仁術守護患者生命之光的醫者,她用28年光陰踐行醫者誓言,以精湛醫術護航女性健康,以仁愛之心點亮生命希望。近日,記者有幸采訪了她。
步履丈量 基層一線的破冰者
1997年,張春華走出醫學院校門,毅然選擇扎根渝東南基層醫療一線,成了當時黔江縣生殖健康計劃生育服務中心的一員。
“醫生腳下沾多少泥土,患者心里就存多少溫度。”張春華是這么說的也是這么做的。“那些年我的崗位特別忙,整夜加班是常事,有一回我5歲的兒子發燒嘔吐,但病房里兩位產婦等著手術,沒辦法我只能讓同事幫忙照看孩子,直到手術完畢,才回宿舍照顧病中的孩子。”張春華回憶道,“作為一名醫生,任何時候都得以病人為重,那一刻我知道孩子很需要我,但救治病人更是我的使命。”
在基層計生服務崗位上一干就是19年,張春華用雙腳丈量著渝東南的崇山峻嶺。那些年她踏遍了渝東南數萬戶村民的門檻,留下了數不清的腳印。有一次,有位育齡婦女要來結扎,身邊卻沒人陪伴,在手術過程中因為害怕屢次掙扎,大家都束手無策。張春華的到來打消了她心中所有的疑慮與緊張,成功配合完成了手術。手術后,她和家人都非常感激張春華。
張春華(右一)收到患者贈送的錦旗
2006年、2014年張春華兩次帶隊深入黔江區黃溪鎮、石家鎮、金洞鄉等20余個偏遠鄉鎮,開展免費生殖健康檢查。面對顫巍巍伸出手的八旬老人、簡陋的鄉村衛生室、高危的取環手術,她總能用溫暖話語撫平焦慮,以精準操作化解風險。當耄耋老人含淚下跪時,她俯身攙扶的雙手比任何誓言都更有力量;當患者悄悄塞來紅包時,她退回的不僅是錢財,更是一份醫者的赤誠。300多例安全取環手術背后,是仁術與仁心的交響。
拓荒專科建設 從零到一的突圍戰
2016年黔江區生殖健康計劃生育服務中心與婦幼保健院合并重組之際,張春華主動辭去副院長職務,毅然回歸臨床一線,理由樸素而堅定:“我更想用雙手直接為患者解除病痛。”
從計劃生育技術服務到婦科內分泌診療,從跋山涉水的鄉鎮義診到區域專科建設的拓荒者,面對婦科內分泌領域薄弱現狀,2023年張春華以“歸零心態”赴重慶市婦幼保健院進修,其間系統掌握了不孕不育、生殖內分泌等前沿技術。
2024年1月底學成歸來后,張春華牽頭成立渝東南片區首個婦科內分泌專科門診,聚焦多囊卵巢綜合征、異常子宮出血、排卵障礙、復發性流產、子宮內膜增生、子宮內膜異位癥、不孕癥等疑難病癥,1年來該門診累計接診內分泌患者1500余人次,實實在在為老百姓解決了疾病的困惑,填補了區域內專科化診療的空白。
“如今張醫生成了我們門診的活招牌,我們有什么不懂的都會請教她,她總是耐心地給我們指導,很多次我大半夜就病人的緊急情況向她求救,她從不會覺得我們打擾了她。”張春華的同事向少蘭告訴記者,“張醫生是一個好醫生,更是一個好師傅,她帶領的團隊治愈了許多患者,讓患者看到了生命的微光。”
以心換心 托起生命的重量
擇一事終一生,為醫者無怨無悔。
“我呀,好多年前就開始睡不好了,晚上夢里都是病人的各種難題該如何解。”燈光下,今年53歲的張春華耐心地邊回復患者的微信,邊笑呵呵地說道。
市民譙女士結婚七年一直沒能懷孕,她看過不少醫生,最后經人介紹找到了張春華。“是張醫生給我介紹了重慶的專家,讓我科學減肥40斤,后來我在她這里調理身體,僅僅3個多月,我就如愿懷上了。”當日前來感謝張春華的譙女士告訴記者,“要不是張醫生,我不知道還要在求子的路上奔波多久,如今快要到生產期了,我就特別想見她一面,當面謝謝她。”
事實上,譙女士的求子路只是張春華接診無數患者中的一個縮影。“每一個新生命的孕育和誕生,都是醫患共同的戰役。”張春華常以此自勉。她將不孕癥患者視作親人,從促排卵到早孕期保胎全程守護,常常因患者激素大幅波動而徹夜難眠。從去年進修回來,190余對夫婦的求子路上,張春華既是醫生,更是戰友。34次新生命的啼哭中,凝結著她量身定制的內分泌調理方案、宮腹腔鏡聯合探查的精準判斷。憑借扎實的診療能力與良好口碑,婦科門診量逆勢增長5%,門診病種越來越多樣化,當湖北咸豐、重慶酉陽等地的患者求醫時,他們尋找的不只是醫生,更是一束穿透絕望的光。
自成為一名醫生,張春華的白大褂到如今已穿了28年,可這身衣服怎么穿都不會厭,用張春華的話說,“因為它見證了我實現自我價值的過程”。
匠心如初 28載不變的誓言
青絲染霜華,初心未曾改。拒絕行政管理職務,甘做臨床“老黃牛”;主動進修學習,帶動科室技術迭代;28年零投訴記錄,鑄就百姓口口相傳的金字招牌。如今,53歲的張春華依然保持著“早七晚九”的工作節奏,診室里此起彼伏的“張醫生”呼喚聲,成為最動人的勛章。
“在我們醫院的十年間,她幾乎沒有公休過,平常休息也很少排在周末,可以說她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了工作上。”該院相關負責人表示,多年來,她把工作當事業,把事業當舞臺,她就像一棵松樹,在堅硬的土地上頑強扎根,伸展著自己的枝葉,默默向藍天奉獻著綠意。
從計生服務中心到保健院,變的是身份,不變的是白大褂下滾燙的醫者情懷!這位“不愿當院長的好醫生”,正以躬身實踐詮釋新時代醫務工作者的使命擔當,為健康中國建設貢獻著基層力量。
(記者 田丹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