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命的降臨承載著家庭的無限希望與期許。然而,艾滋病(AIDS)、梅毒和乙型肝炎(簡稱“艾梅乙”)這三種疾病,卻能在無形中威脅母嬰健康。為應對這一挑戰,國家已出臺《消除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嬰傳播行動計劃》(以下簡稱《行動計劃》),明確目標:2025年前基本消除這三種疾病的母嬰傳播。黔江中心醫院產科現在帶大家一起了解“艾梅乙”,掌握科學防護知識,是為您和寶寶筑牢健康防線的第一步。
一、“艾梅乙”是什么?母嬰傳播危害有多大?
1.艾滋病 (AIDS):由人類免疫缺陷病毒 (HIV) 引起,破壞人體免疫系統。感染HIV的孕產婦若不進行有效干預,母嬰傳播風險高達15%-45%(數據來源:WHO)。病毒可在孕期、分娩或哺乳期傳播給胎兒/新生兒,導致寶寶免疫力低下,易患重病,嚴重影響生長發育甚至生命。
2.梅毒:由梅毒螺旋體引起的性傳播疾病。未經治療的梅毒孕婦,胎兒發生先天性感染或不良結局(如流產、死胎、早產、低出生體重兒)的風險高達 70%-90%(數據來源:CDC)。先天梅毒可致新生兒殘疾甚至死亡。
3.乙型肝炎 (HBV):由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肝臟引起。若未在出生后及時接受有效預防措施,感染HBV的新生兒中高達90%會發展為慢性乙肝,顯著增加成年后罹患肝硬化、肝癌的風險(數據來源:WHO)。
二、母嬰傳播:核心路徑與關鍵窗口
母嬰傳播是“艾梅乙”的重要傳播途徑,主要發生在三個關鍵時期:宮內感染:病毒通過胎盤直接感染胎兒(尤其是HIV、梅毒、HBV)。產時感染:分娩過程中,胎兒接觸母體血液、體液或產道分泌物而感染(是HIV、HBV、梅毒傳播的主要風險期)。 產后感染:主要通過母乳喂養傳播(主要針對HIV)。
三、五步關鍵行動:構筑母嬰健康防線
科學、規范的干預措施能顯著降低甚至阻斷母嬰傳播風險。遵循以下五步至關重要。
1.孕早期篩查:及時發現的基石。早篩查才能早診斷、早干預。孕早期(最好在首次產檢時)主動接受“艾梅乙”免費篩查服務,這是最有效、最經濟的防控起點。例如,北京市自2010年實施免費孕早期“艾梅乙”篩查以來,母嬰傳播率大幅下降,數據顯示,實施規范篩查干預后,HIV母嬰傳播率降至1%以下。
2.科學干預:阻斷傳播的核心武器。艾滋病:一旦確診感染HIV,孕婦應立即啟動并終生堅持抗病毒治療 (ART)。關鍵數據:規范的ART可將母親體內病毒載量降至檢測不到水平,從而將母嬰傳播風險降至1%以下(數據來源:國際艾滋病協會指南)。 梅毒:孕期確診后,首選芐星青霉素規范治療。及時、足療程的治療可有效清除螺旋體,極大降低胎兒感染及不良結局風險。乙型肝炎:高病毒載量(HBV DNA高水平)的孕婦,在孕中晚期(通常24-28周后)接受抗病毒治療,可顯著降低母嬰傳播風險。新生兒出生后12小時內,必須及時、同時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 (HBIG)和全程接種乙肝疫苗,這是阻斷HBV母嬰傳播最有效的措施。
3. 合理喂養:規避風險的重要環節。艾滋病:感染HIV的母親應完全避免母乳喂養,選擇配方奶喂養(需滿足AFASS條件:可負擔、可行、可持續、安全),以徹底杜絕病毒經乳汁傳播。梅毒/乙肝:母親在接受規范治療/有效預防措施(如新生兒已完成HBIG+疫苗注射)后,母乳喂養通常不是禁忌。建議咨詢醫生,根據具體情況做出最安全的選擇。
4. 定期隨訪:確保效果的關鍵保障。感染“艾梅乙”的孕產婦及其所生嬰兒,必須嚴格按照醫囑進行定期、規范的隨訪和檢測。評估母嬰阻斷措施效果(如HIV母親病毒載量、嬰兒感染狀態檢測)、監測嬰兒生長發育、及時發現并處理任何潛在感染或并發癥(如先天梅毒兒治療、嬰兒乙肝疫苗接種效果評估)。
5. 加強防護:預防再感染的堅固盾牌。孕產婦及其伴侶應增強防護意識,堅持正確使用安全套,避免不安全性行為。杜絕與他人共用注射器等可能經血傳播的行為。家庭成員支持,共同營造安全、無歧視的環境。
四、共筑防線:消除母嬰傳播,你我責無旁貸
消除“艾梅乙”母嬰傳播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政府主導、部門協作、醫療機構實施、社會參與和個人負責。醫療機構:提供規范篩查、診斷、治療、隨訪和咨詢服務的核心力量。社會公眾:提高認知,消除歧視與污名化,關愛感染孕產婦及家庭,營造支持性環境。個人與家庭:主動學習知識,積極配合篩查干預,承擔自身健康責任,積極篩查,科學干預,消除歧視,共同守護!為每一個新生命鋪就健康起點,為每一個家庭托起幸福未來!
(黔江中心醫院產科 白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