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內部召開學習小組會
王東教授(右一)帶隊查房
義診現場
重慶大學附屬黔江醫院腫瘤科團隊
重慶大學附屬黔江醫院(重慶市黔江中心醫院)是渝東南區域性醫療中心、重慶市醫療急救中心黔江分中心、傳染病救治中心、地市級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醫療救治中心。
“十四五”期間,黔江區作為首批中央財政支持公立醫院改革與高質量發展示范項目的全國15個試點地區之一,積極推進公立醫院改革。2024年,在醫院引進專家王東教授的指導下,醫院腫瘤科成功創建為國家臨床重點專科建設項目,這也是武陵山區唯一的國家臨床重點專科。該國家級項目的成功創建,標志著渝東南腫瘤防治事業邁入了全新發展階段,將服務渝東南二區四縣370余萬人,并輻射武陵山區1300余萬人,為渝鄂湘黔邊際區域的百姓提供更加優質的醫療衛生服務。
團隊|專業醫療梯隊為健康護航
據悉,重慶市癌癥5年生存率為43.80%,而作為革命老區、民族地區的黔江區僅為32.69%。
為改變這一現狀,重慶大學附屬黔江醫院于2024年2月,將重慶市腫瘤學科學術技術帶頭人、國內知名腫瘤學專家王東作為專業技術人才引進,擔任醫院學術副院長、腫瘤國家重點臨床專科學科帶頭人及主任醫師,助力醫院進一步提升腫瘤學科的醫療、教學、科研及管理水平,讓區域內的更多腫瘤患者能夠就近享受到高質量的醫療服務。
王東教授從事臨床與臨床科研工作已30余年,長期致力于腫瘤的精準靶向治療及創新技術的臨床方向,臨床經驗豐富。他的到來,為醫院腫瘤科注入了新的活力,同時也帶來了先進的技術和管理理念。一年來,在王東教授的指導下,腫瘤科開始從自身建設出發,致力于培養一支用得上、留得住的高質量腫瘤治療隊伍,形成可持續發展的醫療人才梯隊,助力醫院的高質量和可持續發展。
重慶大學附屬黔江醫院腫瘤科作為國家級臨床重點專科建設單位,承擔著中央財政支持公立醫院改革與示范項目的重要任務,始終錨定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和西部陸海新通道建設的戰略需求,聚焦“416”科技創新布局,以技術創新驅動區域腫瘤防治能力的躍升,構建起輻射渝鄂湘黔四省邊界的腫瘤診療高地。
團隊現有高級職稱人員5人,博士、碩士占比達65%,學科骨干梯隊日臻合理。近三年,累計服務患者3.2萬人次,成為武陵山片區醫療協同發展的核心引擎。同時,醫院也加入了華西四川省學會,聯合開展了3項科研、臨床IIT研究,并引進了全國首個放療教考系統。
重慶大學附屬黔江醫院腫瘤科主任廖修用介紹,腫瘤科秉承“以患者為中心”的服務理念,在王東教授的指導和醫院的支持下,科室人才梯隊得到了完善,為患者服務的能力也得到了提升。同時,科室在放療、微無創診療、化療免疫靶向、綜合診療四個方向上著力提升診療技術,實現了讓患者在家門口就能享受到專家級的診療服務。
技術|創新診療手段,守護病人健康
“好的技術和診療手段,為患者帶來了極高的生存希望。”王東教授說,在公立醫院改革進程中,醫院和腫瘤科都在積極探索診療技術升級的多樣性。近年來,在王東教授的教學指導和專家團隊的幫扶下,腫瘤科相繼落地了26項新技術新項目,填補了渝東南地區的空白。
CIETAI模式,是免疫藥物腫瘤動脈給藥的新途徑,它規范了介入給藥的操作程序,建立了腫瘤動脈介入化療-免疫-栓塞的治療模式。該模式適用于多種實體腫瘤,尤其在宮頸癌、直腸癌的保肛治療、肝臟腫瘤和中央型腫瘤等方面有明顯療效。廖修用介紹,宮頸癌介入化療免疫栓塞聯合放療臨床研究是首個由該醫院牽頭的多中心IIT的Ⅱ期單臂研究,也是王東教授CIETAI系列臨床研究的延續。該研究主要基于中國宮頸癌的高發病率及傳統治療的局限性(如低生存率、復發后二線治療不足),提出通過動脈介入技術實現化療藥物與PD-1抗體的局部高濃度靶向輸送,結合同步放化療以增強腫瘤殺傷效果并減少全身副作用。該研究為優化局部或復發晚期宮頸癌的綜合治療策略提供了科學依據及更多選擇,也為此類癌癥患者的治療帶來了新的可能與希望。
此外,醫院立足于西部陸海新通道的節點區位,建立了渝東南首個精準放療中心,配置了瓦里安VitalBeam直線加速器等尖端設備,形成了IMRT、VMAT、SBRT等精準放療技術體系。創新“學科共建+技術幫扶”模式,華西醫院以項目制的方式共建重慶大學附屬黔江醫院腫瘤科國家臨床重點專科,通過多層次、多維度的合作,共同推動武陵山片區腫瘤診療水平的提升。
服務|MDT全覆蓋,建立老百姓放心醫院
今年3月1日,由中國醫師協會主辦,四川大學華西醫院、重慶大學附屬黔江醫院承辦的中國醫師協會肝癌專委會2025年巡講(第一站西南區)武陵山區腫瘤大會,在黔江區隆重召開。大會圍繞國內外腫瘤研究的熱點,匯聚了來自國內癌癥領域的七位專家,從理念、實踐、規范、前沿等多維度傳播腫瘤診治的科學知識,分享最新的研究成果和診療技術。這是重慶大學附屬黔江醫院腫瘤科成功創建國家臨床重點專科后舉辦的一場國家級盛會。這次大會的舉辦,為區域醫療的協同發展注入了新動力,也是對腫瘤科診療效能的一大認可。
近年來,腫瘤科團隊以科技創新為驅動,以區域協同為路徑,打造出跨省界的醫療協作“黔江模式”,彰顯了新時代醫療科技工作者服務國家戰略的使命擔當,為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醫療衛生的高質量發展作出了突出貢獻。
今年4月26日,重慶大學附屬黔江醫院消化道腫瘤MDT成立大會在黔江成功舉辦,來自重慶大學附屬黔江醫院、陸軍特色醫學中心、重慶大學附屬江津醫院的專家、教授、學者齊聚一堂,共話發展。
MDT多學科聯合診療模式,是一種集體智慧的診療模式,它聚焦復雜疾病與疑難病例,通過整合跨學科的智慧來制定“以患者為中心”的個性化診療方案。建立MDT模式是落實“健康中國2030”、提升診療水平的關鍵舉措。這一模式不僅能打破學科壁壘、集中力量攻克臨床難題,還可優化罕見病、復雜腫瘤及多系統疾病的治療路徑,提高醫療資源的使用效率,切實惠及廣大患者。目前,醫院已經實現了MDT的全覆蓋。
數智|“一前一后”,用數智守護生命
武陵山地區是我國少數民族集中連片聚集區,擁有人口1300多萬,占全國少數民族人口的1/8。醫院腫瘤科成功入選國家臨床重點專科建設項目,對于當地老百姓的就醫,特別是在腫瘤學的預防和診治方面大有裨益。
為創建更完善的智慧服務體系,在數字化建設方面,王東創造性地提出了“一前一后”的建設模式:“一前”指建立全區腫瘤早期預警篩查系統,促進腫瘤患者早發現、早治療;“一后”指建立后程腫瘤關顧系統,讓腫瘤患者在定期的復查、隨訪中得到科室延續性的服務。 以“一前一后”為核心,建立完整的“區域腫瘤智能服務系統”。這一模式重在智能、重在服務,將大大提高腫瘤患者的診療效率、生存率,以及群眾的滿意度和健康關懷幸福感。作為重慶市腫瘤質控分中心和黔江區腫瘤防治中心,腫瘤科將腫瘤相關的適宜技術標準化后輸出至20家基層醫院,積極推進優質醫療資源下沉,真正踐行“大病不出縣”的醫改目標。
風正好揚帆,奮楫正當時。2025年是重慶大學附屬黔江醫院“三步戰略”的服務提升年。醫院及腫瘤科將以公立醫院改革與高質量發展示范項目為契機,著力完善機制、聚焦改革、提升能力、筑牢支撐,在公立醫院的高質量發展上持續發力,為建立武陵山腫瘤聯盟作出更多積極的新貢獻,不斷推動全區醫療衛生事業的高質量發展,為人民群眾提供更加優質、高效的醫療服務。
(記者 王安娜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