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紅
隆起的肚子,在黔江,與雞雜的努力分不開,或者說是萬千口福中的主要之一。因此,時常都想與它錯肩而過,但又經不住它色香味的勾引,終究事與愿違。
烤魚為何與萬州牽手,雞雜為何鐘情黔江,坊間釋源頗多。其間,都有故事可講,附點文化,添點神秘,如同炒菜一樣,鹽一下去,味就升起來。
我的記憶中,不曉得是誰把黔江雞雜的名頭最先掛起或喊出來,此人的智慧真不得了!也許不是某個人,而是黔江人把它抬起的,眾人拾柴火焰高嘛。
平常得出奇的一道菜,硬生生化為一個精靈,游走在南北東西。孤寂的心,懸在外地,偶見各式各樣黔江雞雜店牌,往往心會一熱,有了自豪感,卻似乎從未挪步去品嘗。藏于心中的定律是,只有在黔江才能吃到正宗的黔江雞雜。也許,格局是小了些。
兒時的記憶里,黔江雞雜就是媽媽精心準備的一盤炒菜,發(fā)自內心。雞殺后,雞心、雞肝、雞菌自是不漏一樣,連雞腸子(要反復搓洗)也舍不得丟。配上泡姜絲、泡蘿卜條、泡紅海椒,柴火加熱,油鍋爆炒。專揀肉嘎嘎吃,嘴都抹了,媽媽還未上桌。
現(xiàn)在,兒子兒媳每回到黔江,一家三代吃一頓黔江雞雜已成慣例。吃得臉紅甚至有些緊張,口福美滋滋的,心也變得美滋滋的。
梁平有張鴨子、文鴨子,黔江有長明雞雜、國慶雞雜、天龍雞雜等,流派眾多,形形色色,五味雜陳。有人認為,一盤菜變?yōu)橐诲伈死铋L明功不可沒,帶有開創(chuàng)性,鄭國慶的貢獻同樣值得稱道。其二人兄弟情誼深厚,可謂當時黔城雞雜雙璧。是故,一鍋雞雜其實也是一鍋江湖。
之所以這樣說,只因黔江雞雜是地道的江湖菜,味主打麻辣,品一次就豪爽一次。小什字祥哥哥雞雜店,曾是朋友聚餐的好去處,一鍋雞雜,一碗米湯酸菜,把火熱與清淡調和得恰到好處時論江湖談人生,巴適和安逸由嘴到胃入心。
食客對黔江雞雜念念不忘,泡菜和洋芋的參與是功勛。本地洋芋綿軟細膩,極富口感;泡蘿卜條質地致密、不易空心,咀嚼清脆。所以,吃黔江雞雜時嘴是一直停不下來,更喜用勺子舀,食材全部收拾干凈,方是酣暢淋漓。
也曾與同事談及黔江雞雜的特點,一致認為用一鍋燴來說要準確些,細思真有點道理。就一鍋燴而言,無非用菜籽油將雞雜,泡菜、洋芋等輔材混炒而成。當然,也考驗師傅,否則就千菜一面了,不會有如此生動的畫面。
跳出鍋里看搭配,涌現(xiàn)了雞雜面、雞雜綠豆粉等。雞雜畫龍點睛的妙用,主食一挑,味即生。以前南海城吃雞雜面一定會等一段時間,仍擋不住人們的興致。更有感覺的是天龍雞雜店,品雞雜、吃青椒回鍋肉、喝豬血白菜湯,令身心俱爽。外地有朋友來,總會帶去燴一鍋,才覺沒留遺憾。
黔江人招待客人,說不講究也講究,一般都會點黔江雞雜和青菜牛肉。這對雙胞胎和美有趣,一鍋太極陰陽圖,不僅豐富菜的色彩,更是一種生活的平衡術。
當然,黔江人從未忘記舌尖上的文化,雞雜技藝已成為非遺項目,或連鎖經營,或文化賦能,或網絡直播,整得風生水起。不用說相繼而出的阿蓬記、蘇鍋鍋、蔡大廚等一批大品牌,更有古色古香的醬香園在一群餐飲工作者精心打造下,雞雜四處溢香,成為網紅打卡地。
這種探索、積累、沉淀、融合,黔江雞雜之路走得更堅實。重大節(jié)假日,會偶遇長桌雞雜宴,露天吃雞雜,也許菜本身感覺不是很到位,但吃的是鄰里溫情,吃的是那種熱鬧氛圍,自然是心中的一道風景線。
作為一名普通的黔江人,想以黔江雞雜為一條紅線,串起點滴感受,構成生活環(huán)境。疊加的意象、情感因子浸潤身體的每一個部位,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靜。
前不久,智慧姐潛心研究黔江雞雜推廣方案,“以高鐵為弦,奏響辣味交響詩”,頗有同感。用雞雜孃孃代言,還是雞雜幺妹、雞雜阿哥代言,傾向后者。幺妹乖巧可愛、阿哥爽快厚重,阿蓬江水多情、灰千梁脊可依,心早已入畫了。
這輩子,已經離不開黔江雞雜。這一生,黔江雞雜一定是熱衷給朋友介紹的家鄉(xiāng)菜。
黔江雞雜,讓你我欲罷不能,只為一鍋江湖,滿桌鄉(xiāng)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