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展遠程影像培訓
本報訊(記者 王巧西 文/圖)近年來,在國家衛生健康委開展“千縣工程”縣醫院綜合能力提升工作的背景下,黔江以區域醫學影像診斷、遠程心電、醫學檢驗、消毒供應、病理診斷資源共享“五大中心”建設為抓手,打通優質醫療資源輸送通道,解決山區百姓就醫困難,助力衛生健康事業高質量發展。
雙輪驅動
遠程醫療與信息共享平臺
通過建設遠程影像診斷中心,組建專家團隊實施“基層掃描-中心診斷-區域互認”流程,確保診斷報告30分鐘內出具。建設遠程心電診斷中心,有效推行區域內醫學心電檢查結果互認,實施24小時響應機制,隨時為患者提供心電診斷,確保快速準確出具心電數據報告。
此外,醫療數據互聯樞紐基于區級區域衛生信息共享平臺,整合HIS、LIS、PACS系統,實現30家醫療機構間數據實時互聯互通。與各醫療機構間建立遠程會診系統,支持檢查檢驗結果實時傳輸與診斷意見即時反饋,形成“檢查在基層、診斷在中心”的資源共享模式。
自2024年1月“五大中心”運行以來,累計完成遠程影像診斷17484例,遠程心電診斷15462例(含靜態心電),及時預警心電危急值269例,精準轉診急癥患者63例(急診轉診精準率達100%),同步開展遠程病理會診1103例、區域檢驗5022例,形成“檢查-診斷-治療”的閉環服務體系,有效提升了區域整體醫療效能。
利益共享
建立差異化分配機制
分層分配與成本共擔機制遵循“強基層、促共享、謀協同”的發展原則,基于成本核算分析與需求調研,建立差異化分配機制。
通過精準測算確定各合作項目的收益分配基準,形成階梯式分層分配模式:區域醫學檢驗中心:采用“三七分成”模式,即中心保留業務收入的70%,基層機構獲得30%。試劑耗材、物流運輸等運營成本全額由中心承擔,確保基層零負擔參與。區域醫學影像診斷中心:實施“一九分配”制度,中心僅提取X光/CT閱片收入的10%,基層機構保留90%收益。通過收益傾斜強化基層檢查動力,推動影像資源下沉。區域遠程心電會診中心:建立動態/靜態心電分級分配標準,動態心電、血壓項目按45%∶55%分配(中心∶基層),靜態心電按20%∶80%分配(中心∶基層)。基層機構承擔心電圖紙等低值耗材,中心負責設備維護與技術支撐。區域病理診斷中心:采用“對半分成”模式,中心與基層各保留50%收益。中心全額承擔病理切片、特殊染色等耗材成本及物流費用,破解基層病理開展難題。
質控保障
同質化服務與能力提升
通過開展適宜技術推廣活動,建立標準化操作規范;定期舉辦全區醫學檢驗能力提升培訓班,強化基層檢驗人員專業技能;實施檢驗結果互認制度,促進區域內醫療機構服務同質化,有效提升醫療資源利用效率,切實保障醫療質量安全。
組織開展胸痛救治專項培訓,深化醫務人員對胸痛病癥識別、ACS急救流程的認知;指導基層單位創建胸痛救治單元,完善區域協同救治網絡,全面提升基層醫療單位對急性胸痛患者的早期處置和轉運協調能力,有效縮短救治響應時間,提高區域整體救治水平。
目前,全區30家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全面接入區域醫學影像會診平臺,實現遠程診斷服務全覆蓋。通過設備更新與技術升級,基層遠程心電設備完成迭代并投入常態化運行,有效構建了“短時間醫療服務圈”,使患者就近獲取同質化醫療服務,切實降低了就醫成本與時間負擔;通過遠程會診機制,患者在基層即可獲得三甲醫院同質化診斷服務,實現“小病不出鎮、大病精準轉”,讓患者“少跑路”,提高了患者在基層醫療機構的就診率,有效緩解上級醫院接診壓力;通過“現場指導+線上培訓+多平臺交流”三位一體的培養體系,使得基層影像檢查圖像優良率、心電檢查報告規范率快速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