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質工程師對滑坡體進行測量
本報訊(記者 田丹 文/圖)近期,重慶市遭遇今年以來最強的一次降雨天氣過程,部分區縣不同程度受災,隨著降雨暫時告一段落,誘發地質災害的風險仍然存在。為防范地質災害發生,守護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黔江區駐守在一線的地質工程師們,運用“人防+技防”手段,爭分奪秒巡山排險。
本輪強降雨,黔江區先后發現了13處新增地質災害風險點,6月23日黔江區白石鎮,基層干部陳建軍接到鞍山村群眾反映,當地一處居民點出現了邊坡垮塌,附近山體還伴有滲水現象,懷疑存在滑坡的風險。
陳建軍告訴記者:“因為這一片出現了邊坡垮塌,我們怕影響到這一片的房屋安全,就馬上把這個情況向208地質隊進行匯報,在降雨期間,可能受到影響的群眾,提前進行轉移。”
駐守地質工程師到達現場后,在現場拉起了警戒帶,并使用無人機和地質羅盤,對巖層傾角、裂隙產狀進行測量。經過分析研判,這片區域屬于易滑地層,是由于持續強降雨導致巖土體含水量飽和,才出現了不穩定性,因為短時間內不具備排危條件,地質工程師和鎮村干部在現場會商后,很快給出了處置建議。
據重慶市地礦局208地質隊駐守地質工程師方明洋介紹:“這次新發現的滑坡隱患點,它的滑坡范圍大約有300平方米,滑坡體積約200立方米,目前還處于變形階段。如果土壤的重力和下滑力增加,未來繼續滑塌的風險也會增加。我們在現場安排了監測員進行值守,觀測和記錄滑坡體的變化,對于涉險的群眾,我們建議在強降雨期間做好避險撤離,阻止人員擅自回流。”
地質災害具有滯后性,尤其是在連續強降雨結束后,依然不能放松警惕。趁著降雨間隙,黔江區駐守地質工程師除了借助科技手段,全面排查地質災害隱患,還通過“人防”,對發現的地災風險點進行更精細的摸排。在黔江區黑溪鎮勝地社區,憑借精準預警和快速響應,一處方量約3000立方米的滑坡體,就在發生滑坡前2小時左右,工作人員將受威脅區域的13戶69名群眾全部緊急轉移。該處滑坡造成一處房屋主體結構嚴重受損,危險性極大。因為發現早、處置快、處置及時,成功避免了人員傷亡。
從24日夜間開始,重慶將迎來新一輪強降雨天氣,氣象部門發布暴雨災害Ⅳ級預警。在黔江區,由于兩輪強降雨間隔時間短,為應對持續性強降雨疊加可能誘發的地質災害,430多名群測群防員協助駐守地質工程師隊伍,24小時不間斷巡查排查地質災害隱患,最大限度降低致災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