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記者 蔡肖霞 文/圖)6月28日,黔江區武陵小學校舉辦第四屆求真論壇。活動秉承陶行知先生“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的教育價值觀,通過教師分享教育理念與實踐經驗,激發全體教師對教育教學的深度思考,不斷拓寬教育視野,助力教師站得更高、看得更遠。
活動中,謝小珊、楊歡、王秀芳、向鑫、李小平、張敏6位教師圍繞不同的主題分享獨特見解。活動還特邀教育部基礎教育專家、重慶市創新教育學會會長李源田,黔江區教師發展中心主任何明,重慶市特級教師潘艷現場點評。
謝小姍老師圍繞“以評促教視域下素養立意的作業設計”進行分享。她提出高質量作業設計的核心是構建“素養目標-作業設計-多元評價-教學反饋”閉環,通過素養導向下的差異化作業設計、實踐類作業設計等,使作業成為培育素養和診斷教學的載體。
楊歡老師以《AI來了,初探小學課堂教學變化與思考》為題,提出AI賦能課堂教學三大變革:個性化學習、教學效率提升、互動體驗升級。指出做“活的教育人”,不做盲目的“跟風者”,引起全體教師思考。明確AI的輔助工具屬性,堅定教育者角色,成為超越工具的思想者。
王秀芳老師用活的方法——環境打造、閱讀引導、管理機制,避免圖書角成為“靜默的裝飾”,建設書香充盈的班級,教室成為師生最美的精神家園,讓圖書角“活起來”。
向鑫老師巧妙利用“教育沙粒”,將教育問題、教學痛點轉化為研究資源,問題即課題。立足“小問題” 形成“小、活、實、短、平、快”的小課題,倒逼教師理論學習和專業成長,讓教師從教育者成為反思研究者。
李小平老師通過案例展示如何利用SCQA溝通模型(情景、沖突、問題、答案)化解矛盾,提出解決方案。溝通的溫度大于技巧,直擊溝通本質。
張敏老師以杰克遜隱形課程理論和班杜拉社會學習理論為根基,提出無痕德育理念,善于捕捉非正式教育契機,強調德育在自然浸潤、潛移默化中實現。細雨濕衣看不見,閑花落地聽無聲。
李源田對6位教師逐一點評指導。他認為,武陵小學校的學校治理體系符合現代學校治理的體系框架,辦學運行機制擁有優質學校的典型特征,教師隊伍具備高素質專業化的良好基礎,教育科研呈現群體性專業化的發展勢頭。
活動中,武陵小學還聘請李源田為學校創新發展“首席顧問”,并為其頒發聘書。
“舉辦求真論壇,旨在將舞臺和話語權還給老師,展示教師個人的教育理念和教育實踐經驗,引發全體教師對教育教學的思考與探索,進一步提升教師的綜合素質、專業化水平和創新能力。”該校相關負責人表示,接下來,武陵小學將持續舉辦相關活動,讓教師站得更高、提升本領,不斷探索德育新路徑,為學生的全面發展貢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