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記者 田丹 文/圖)近日,記者從黔江區城市管理局獲悉,近年來該局不斷創新治理模式,堅持“疏堵結合”,科學規劃便民服務攤區,推進城市管理向城市治理轉變,在更好地滿足人民群眾品質化、多元化、便利化的消費需求,維護好人間煙火氣和人情味的同時,為廣大低收入群體提供創業平臺,展現城管執法的溫度。
7月2日,記者在黔城黔江大橋旁的臨時便民服務攤點的攤區內看到,各個攤位成“一”字形整齊排列,這些攤區雖規模不大卻五臟俱全,各類商品琳瑯滿目,蔬菜、水果等應有盡有。不少市民正在沿路選購,他們邊走邊瞧,買的就是一個“鮮”字。瞧那空心菜,葉片翠綠鮮嫩,厚實而富有光澤;黃圓潤飽滿,散發出陣陣清香……
“這些辣椒、四季豆都是自己家種的,設立的臨時售賣點,幫我們解決了大問題,以前都是挑著擔子滿城跑,人又累又掙不了幾個錢。”攤主張女士說。新鮮和實惠,是臨時便民攤區的顯著優勢,吸引了許多居民特意來這里買菜。
“以前,這里可不是這樣,每天早上和傍晚,流動商販占道經營情況特別嚴重。”居民劉大娘一邊挑菜一邊告訴記者,自從有了便民攤群點,不僅群眾買菜方便了,就連道路都暢通不少。
曾經,在黔江區的大街小巷,都能看到菜農和流動攤販的身影,不僅影響交通秩序,還存在不小的安全隱患。如今,黔城各大臨時便民攤區環境整潔、井然有序。相關部門還安排了執法隊伍常態化加強便民攤點巡查監管,推行嚴格限時經營、嚴禁市場外溢、嚴禁隨意流動“三嚴管理”機制,切實維護整潔、有序、文明的城市環境。
區城管局相關負責人表示,科學規劃便民服務攤區能有效的破解低收入群體就業難題。一是在官壩路口、黔江大橋、三臺山小區、新黔大道、迎賓大道等多處地段規范設置臨時便民服務攤位500余個,根據市民需求設置民族特色展示區、擦皮鞋攤區、早夜市攤區、百貨攤區等便民攤位400余個;針對我區特色農產品,如中塘鎮脆紅李、冊山西瓜等應季瓜果,在瓜果成熟上市的時間設置專門的應季瓜果售賣攤區。在滿足商販經營需求、市民消費需求的同時,為低收入群體創造靈活就業條件,共計增加靈活就業崗位約1500余人。二是柔性執法有尺度,源頭治理暖人心。倡導“721”工作法(70%服務,20%管理,10%執法),變被動管理為主動服務,變末端執法為源頭治理。今年以來,區城市管理局在旅游學院、經貿學院、民族醫院等周邊區域“疏堵結合”規劃設置了臨時占道經營攤區。其中旅游學校周邊臨時攤區約1500平方米,可容納經營商販80余人,有效解決了新城區流動經營商販影響環境衛生、堵塞交通等矛盾問題。
下一步,黔江區城市管理局將持續轉變工作思路,不斷優化完善便民攤點,嚴格加強便民攤點日常管理,變城市管理“難點”為城市文明“亮點”,在擦亮市容市貌“面子”的同時,夯實民生福祉的“里子”,實現攤販“安家”、居民便利、市容規范,讓“煙火氣”與“文明味”共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