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心安處是故鄉。
當你在忙碌的日子里偶然停下那么一瞬間時,你是否也曾抬頭仰望過他鄉的月亮,而想起內心深處有那么一個遺忘許久,叫作“故鄉”的地方。
我的故鄉坐落在重慶市黔江區的崇山峻嶺之中。這個小小的村莊,太小了,小到連黔江城里都沒幾個人聽說過,小到像是被飛速發展的時代遺忘在深山里的一個小孩。
它太安靜了,安靜得讓人心疼。
村子里的人們祖祖輩輩最熟悉的聲音,應該就是那最原始的“鬧鐘”——雞鳴聲吧。雞鳴聲起,離天亮就不遠了。很快,東方魚肚泛白,晨曦初露,整個村莊就算是在睡了一個美人覺后被喚醒了。在城里習慣了朝九晚五時差的村民偶爾回村,看到的是凌晨五六點鐘云霧繚繞的遠山,聽到的是放養的土雞悠哉覓食時的鳴叫,還有時而這時而那的犬吠,止之所及、耳之所聞,全是最原始的大自然味道。推開窗戶感受拂面而來的陣陣清風,想到的一定是陶淵明終其一生隱居的理想。
晌午時分,嘗一嘗土灶大鍋燒出來的飯菜,滿滿祖輩傳襲手藝的味道。灶膛里熊熊的火焰,化身一縷縷炊煙從瓦房屋頂煙囪里飄出。天真的孩童總會拍著手說,哪一朵哪一朵白云,是他家的炊煙變的。
曾經一座座老舊的木屋,漸漸變成一間間灰瓦、青磚、白墻的新房。再后來,這邊幾間小平房,那邊幾棟小洋樓,村子里的形象又進行了一次改變。藍天、白云、老屋、新房、遠山……構成了一幅和諧美麗的時代畫卷。
沿著村頭的小路走一走,兩口碧綠的池塘,幾只野鴨在無人時悄悄在水面劃過,泛起層層漣漪。誰家調皮的小孩撿起幾粒石子,隨手在岸邊打起了水漂,一圈一圈波紋收攏又蕩開,震碎了藍天,驚擾了白云。水邊的蘆葦叢被路過的風輕輕撥動,好似老君的拂塵。遠處佝僂著腰的老人牽著老黃牛緩緩走來,笑臉盈盈地提醒道:“你是哪家的小孩哩?離水邊遠一點啦,小心摔下去。”老人與黃牛的身影漸行漸遠,慢慢消失在視野中。
村子不大,不費工夫就賞完,我回到了自家院子里。爺爺坐在院子里的長木凳上,腳邊放著自己的搪瓷茶杯,泡好的土家濃茶不斷翻騰起陣陣白氣。手中有條不紊地理著剛剛劈好的竹條,根根筆直條條修長,每一根竹條在莊稼人布滿繭子的手中,如同被穿針引線般被帶動著編成了各式各樣的籃子和背簍。只需一盞茶的工夫,爺爺就可以如變魔法般將隨處可見的翠竹變成各種精美實用的小簍子。
太陽要下山了,清涼的山風繞過幾個山頭吹到了村子里。曾經秋日豐收堆滿谷物的壩場,如今成了人們納涼聊天的好去處。每家每戶吃完了晚飯,三三兩兩就不約而同地來到了壩場。有的站著,有的蹲著,有的坐在自家拿來的椅子上。嬸嬸伯娘們嗑著瓜子比較著自家的孩子,叔叔伯伯們估計著各家今年的收成,小孩子們跑著跳著嬉戲打鬧。星星在夜空中丈量著宇宙的宏大,火燭照亮著村子里的家長里短。
當忙碌的日子如流水般橫穿過眼前時,不妨抬起頭尋尋看,哪一陣風來時是帶著家鄉的味道。
此心安處是故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