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地六年磨一劍 風雨同舟筑“長城”
洪災過后的咸豐縣城很多車輛泡在水里
黔江垃圾清運人員馳援咸豐現場
本報訊(記者 譚登帆 文/圖)7月3日,湖北省咸豐縣徐家壩商業街淤泥深達半尺。三輛印有“重慶黔江環衛”字樣的壓縮式垃圾車引擎轟鳴,駕駛員連續工作10小時,汗水和泥漿浸透工裝。
“早一分鐘清完,群眾就少一分傳染風險。”黔江區應急救援隊隊員抹了把臉,操縱機械臂將最后一批雜物裝車。這批重達12噸的垃圾即將跨越省界,在黔江焚燒廠轉化為綠色電能。
時間緊迫,災情就是命令
7月1日,持續強降雨導致湖北省咸豐縣城淪為澤國,洪水退去后,街巷堆積250余噸淤泥雜物,部分區域垃圾堆積高度超過1米……
此時,80公里外的重慶市黔江區應急指揮中心燈火通明——黔江區委區政府連夜組建3支專業收運小組,火速調集3輛壓縮式垃圾車,配備精銳駕駛員隊伍。
“暴雨導致地下室完全被淹,供電設備全毀。”咸豐縣婦幼保健院護士描述災情時,中鐵十七局的救援隊已在齊腰深的水中奮戰。當各地救援力量涌入咸豐,黔江的垃圾清運車隊憑借對路況的熟悉,繞開塌方路段,率先抵達核心災區。
三天內出動27車次,這支隊伍如同精密儀器般高效運轉:機械臂將泡毀的家具、斷裂的樹枝裝入密封車廂;人工清掃隊跟進處理死角;滿載的車輛駛向黔江焚燒廠,返程時又運來嶄新的鐵鍬和手套。
六年磨一劍的協作機制
此次閃電支援背后,是黔江與咸豐長達六年的深度合作。2018年5月,兩地簽署合作協議,在基礎設施共建、河湖共治等領域確立26項具體事項,其中“固體廢棄物協同處置”被列為重點工程。
2023年11月,跨省垃圾處置“綠色通道”正式開通。黔江三峰環境垃圾焚燒發電廠開始接收咸豐縣城區及活龍坪等鄉鎮生活垃圾,年處置量達1.8萬噸。這個曾被質疑為“天方夜譚”的項目,如今成為區域環境治理的樣板:
處理能力輻射四方:焚燒廠年處理生活垃圾超12萬噸,同步消化彭水、酉陽及湖北來鳳等周邊地區垃圾;
技術輸出成關鍵:黔江派出技術團隊常駐咸豐指導分類,兩地共建遠程診療系統延伸至環保領域;
數據見證成效:2022年至今協同處置咸豐生活垃圾8.29萬噸,日均110噸的轉運量在此次災情中翻倍增長。
當7月暴雨來襲,成熟的協同機制瞬間激活。咸豐環衛所所長看著黔江車隊駛入災區時感慨:“這套應急流程,我們演練過無數次。”
從“無廢城市”到跨省支援
支撐跨省救援的底氣,源自黔江十年磨礪的環境治理體系。2024年3月,武陵文化廣場舉行“奮戰四十天”誓師大會,黔江要建成重慶首批垃圾分類先鋒區縣。
在城西街道垃圾分類宣教體驗館,互動屏幕上實時顯示垃圾處理數據:全區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達40.81%,廚余垃圾分出率31.48%,29座垃圾中轉站覆蓋28個鄉鎮。這些基礎設施成為救援咸豐的“彈藥庫”,“戶集、村社收、街轉運、區處理”模式延伸至省外。每月1890噸農村垃圾處理經驗,讓跨省清運調度游刃有余。
2024年1月,黔江區發改委批復專項資金,用于建設8個垃圾分類廂房、升級150個收集點。當暴雨侵襲咸豐,這批尚在建設中的設施提前釋放產能——新建的有害垃圾暫存點緊急擴容,專門接收災區醫療廢棄物。
7月3日傍晚,咸豐縣大壩新城主干道恢復暢通。宣恩公路局的搶險車仍在搶修國道,鶴峰縣灑水車反復沖洗著人行道。
黔江垃圾清運車隊完成當天最后一趟運輸時,焚燒發電廠的控制室里,電子屏顯示當日發電量突破15萬千瓦時——其中有491.7噸垃圾來自咸豐災區。
從2018年簽訂合作協議到今日的災后重建,一條跨省生態鏈在武陵山區蜿蜒生長。當暴雨考驗城市韌性,那些曾被視為“超前”的基礎設施、那些被笑稱“較真”的聯合演練,終在濁浪中筑起無形的長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