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系治理繪就鄉村振興新畫卷
清淤后的的洞塘河一角
本報訊(記者 譚登帆 文/圖)近日,記者在黔江區城西街道洞塘河畔看到,一幅水清岸綠、產業興旺的鄉村振興畫卷正徐徐展開。作為全區水系連通及水美鄉村建設試點項目的重點工程,洞塘河片區綜合治理工程通過系統性的生態修復和文化賦能,不僅讓這條曾經淤塞的河道重煥生機,更成為帶動當地鄉村振興的新引擎。
沿著洞塘河漫步,從洞塘水庫管理處到洞塘河門口的4.93公里河段已煥然一新。工程團隊采用“生態護岸+清淤疏浚+環境整治”的系統治理模式,累計完成清淤疏浚4.64公里,建設生態護岸3.41公里。這些措施不僅恢復了河道的自然形態,更顯著提升了防洪能力。特別是在河口段,工程采用20年一遇的防洪標準,跨河人行便橋等重要設施更是按照25年一遇的標準建設,為沿岸居民筑起了一道安全屏障。
在洞塘社區,居民對河道治理帶來的變化感觸頗深。“以前一到雨季就擔心河水漫上來,現在河道疏通了,護岸修好了,再也不用提心吊膽了。”村民王大叔指著家門口新修的生態護岸說。更讓居民高興的是,配套實施的人居環境提升工程讓整個社區的面貌煥然一新,房前屋后干凈整潔,生活品質得到明顯提升。
河道治理不僅帶來了生態效益,更催生了新的發展機遇。在“洞塘水韻”景觀節點,每到周末都會迎來游客。當地村民李大姐在河邊擺起了小攤,“自從這里成了‘網紅打卡地’,來游玩的人越來越多,我們的小生意也越來越好。”像李大姐這樣依托水美鄉村建設實現增收的村民不在少數。據統計,自景觀節點開放以來,周邊已新增農家樂、民宿等經營主體多家,帶動了不少人就業。
黔江區水文化教育基地的建成開放,則為這片水域增添了文化內涵。基地通過圖文展板、實物展示、互動體驗等方式,生動展現了黔江治水歷史和水利科技發展。來自重慶主城的張先生帶著孩子參觀后表示:“沒想到在鄉村也能看到這么專業的水文化展示,孩子學到了很多知識,我們也對這里的治水成果有了更深的認識。”
在關云印象景點,昔日的荒灘變成了親水步道和觀景平臺。當地政府還定期在這里舉辦民俗表演和農產品展銷活動,既豐富了游客體驗,又為當地特色農產品打開了銷路。洞塘社區的柑橘種植戶老劉說:“以前賣橘子要挑到城里去賣,現在游客直接到村里來買,價格還比市場上高。”
這一系列變化,正是黔江區探索“水利+文旅”融合發展模式的生動實踐。通過水系治理帶動鄉村旅游,再通過旅游收益反哺生態保護,形成良性循環。據初步統計,項目實施以來,洞塘河片區游客量已大幅增加,帶動周邊農產品銷售增長,真正實現了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的雙贏。
站在新的起點上,黔江區正計劃將洞塘河片區的成功經驗推廣到更多區域。黔江區相關部門負責人表示:“我們將繼續深化水生態治理與鄉村振興的有機結合,讓更多鄉村因水而美、因水而興。”未來,隨著更多“水美鄉村”示范項目的建成,黔江區的鄉村振興之路必將越走越寬廣,真正實現綠水青山向金山銀山的轉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