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香飄溢處,糾紛化于無形。作為渝東南的生態明珠,秀山自治縣近年來深入踐行新時代“楓橋經驗”,巧妙地將當地深厚的茶文化底蘊與人民調解工作創新融合,構建起“以茶為媒、融情于法、共治共享”的特色調解之路,讓矛盾糾紛在裊裊茶香中悄然化解。
三年來,該縣運用“茶調解”模式化解矛盾糾紛10000余件,調解成功率達99%,群眾滿意度達100%,為鄉村振興注入了強大的和諧動能。
以茶之“和”韻
構建“情理法融”的調解體系
在秀山縣鐘靈鎮凱堡村“老陳茶室”,一場因水庫干渠施工引發的糾紛正通過“三道茶”流程化解:“首道茶”安撫當事人房屋安全擔憂,“次道茶”聯合司法所厘清責任邊界,“終道茶”促成“修繕優先”方案。村民笑言:“一杯茶下肚,火氣消一半,道理自然明!”這正是秀山縣將品茗工序轉化為“靜心—明理—說法—尋策—定約”調解流程的生動實踐,三年來,凱堡村化解糾紛百余起。
蘭橋鎮“三道龍門陣”調解驛站則提煉出“說情—說理—說法”三步法:“說情茶”以鄉賢遞茶、傾聽共情等方式建立信任,化解心結;“說理茶”運用公序良俗、村規民約、倫理道德,以“擺龍門陣”講故事的通俗方式明辨是非;“說法茶”引入法律顧問、司法所等專業力量,依法定分止爭。這套融合茶文化與法治思維的調解體系,已成功化解鄰里、家庭糾紛80余件,讓“以和為貴”的理念在茶杯交錯間深入人心。
這樣的場景,在秀山已成為常態。
近年來,該縣司法局利用本地居民愛喝茶的生活習慣,指導各鎮街成立“調解茶室”“茶室評理室”“茶話議事點”等特色調解組織,將復雜的調解過程,類比為品茗的“步驟”,形成“靜心—明理—說法—尋策—定約”的“調解工序”,將釋法明理貫穿調解過程,引導當事人以更加理性的態度解決糾紛。
用茶之“根”脈
激活“多元共治”的調解網絡
依托茶產業深厚的群眾基礎和熟人社會網絡,縣司法局全力構建以村(社區)網格調解組織為主導,縣鄉調解組織為輔助的調解網絡,指導各鎮街建立以村(社區)調解組織為基礎,整合網格員、法律顧問、鄉賢、行業協會專家等的“1+N”調解聯盟,在矛盾糾紛多發地,聘請6名退休政法干部入駐基層法庭,形成“網格預警、多元聯動”的工作格局,通過“日排查”“周調度”的工作機制,縱向到底、橫向到邊植根基層調解陣地,努力實現小事不出網格、大事不出村(社區)。
“以前有矛盾要么憋著,要么吵架。現在到議事亭喝杯茶,邊喝茶邊聊天,心結就解開了。”峨溶鎮村民王大姐笑著說。
在峨溶鎮“茶話議事亭”,村民不僅能調解糾紛,更能共商民生、開展普法宣講,實現“解紛+議事+普法”多功能融合。隘口鎮百歲村的“紅色調解隊”,依托紅三軍會師舊址的紅色底蘊,由群眾推選的老黨員、鄉賢組成“紅色黨員調解熱心人”。他們搬著茶桌前往田間地頭,利用地緣、親緣優勢,在宅基地等敏感糾紛現場成功“泡”開矛盾心結。
結茶之“實”果
夯實“產業振興”的善治根基
“茶調解”不僅有效化解了矛盾糾紛,更優化了基層治理生態,“茶調解”的實效正轉化為鄉村發展動能。
近年來,峨溶鎮蔣家村通過共商議事制定22條《村規民約》,發展茶葉產業1800畝,惠及全村400余戶,村民“辦事依法、遇事找法、解決問題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意識顯著增強;隘口鎮百歲村追回農民工欠薪16萬元并保障金銀花產業正常運轉;烏楊街道“楊叔調解室”以100%成功率化解300余起產業糾紛。全縣調解網絡延伸至265個村(社區),培育“龍門陣高手”“鄉賢評理團”“紅色調解隊”36個,2025年產業糾紛化解率同比上升36%,村民切實感受到矛盾少了,錢包鼓了,茶香日子更美了。
“現在大家有事就用‘茶調解’,既保住了面子,又解決了問題。”村民們的樸素話語,道出了這項創新的生命力所在。一杯清茶,不僅泡出了和諧鄉村,更泡出了基層治理的“秀山智慧”。
從茶室里的家長里短到云端上的跨區解紛,秀山人用一杯茶的智慧,將“和”的文化內核、“根”的本土力量、“新”的技術手段、“實”的豐碩成果有機融入矛盾糾紛預防化解的全鏈條,讓“楓橋經驗”在渝東南茶山間結出善治碩果。
(記者 姚華順 通訊員 周俊舟)